首页 理论教育 精粹·豪迈·震撼

精粹·豪迈·震撼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紧接着,毛泽东在消息主体中进一步讲述渡江战斗过程。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胜利渡江,是在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后传来的捷报。

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扑向长江南岸,一举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直捣国民党老巢南京。在指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历史事件时,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下了多篇脍炙人口的新闻消息,为后人描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其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是毛泽东奉献给中国新闻史的经典篇章之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1]

这就是毛泽东挥笔写下的那篇语言精粹、气势豪迈、极富震撼力的新闻消息。

消息报道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1949年4月21日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后,我30万大军奋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的一次关键性战斗。文章采用记叙手法写成,短小精悍,雄浑豪迈,不仅体现了一般消息固有的真实、及时的特点,而且将消息的精粹性特点突出到了极至,堪称“消息”的典范。

标题是消息内容的精粹概括,是作者写作意图之所在,也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毛泽东深知,标题越是简洁醒目,越能抓住读者;越是别致精当,越能深入人心。把消息的标题写好,有助于强烈地吸引读者,增强新闻效果。此文属于反映渡江战况的军事新闻,在当时实属举国关注。因此,毛泽东仅用12个字就概括了消息的核心内容,极其干脆利落,醒目简练,鲜明有力。

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传达了我军参战部队的数量信息,使人们感觉到,人民解放大军凝聚着无坚不摧的钢铁般的力量,给人以巨大的鼓舞;“胜利”与“南渡”两个词,说明我30万大军已经成功地自北而南渡过长江天堑,撕开了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号称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因而预示着更大更多的胜利消息会一个接一个传来。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毛泽东得知前线部队胜利渡江的消息,他的内心该是怎样的高兴和激动啊!他一定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愿意与全国人民共同分享渡江胜利的消息。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写标题如同画龙点睛。毛泽东把这则消息的眼睛点得既醒目传神,又精当贴切。这样的消息怎能不吸引人呢?

首先,正文条理清晰,概括性强。

正文由导语、主体、结尾三大部分构成,各部分安排得清晰明了,井井有条。开篇第一句即为导语。毛泽东立足全局,高屋建瓴,运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对胜利渡江的英雄壮举予以高度概括。虽然简短得只有一句话,却涵盖了事件的时间(21日)、人物(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事实(大约30万人渡江)、结果(已经渡过长江),文字洗练,概括性极强。导语中的“大约”一词,属于模糊用语,表面看来不太准确,但是在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在横渡敌人重兵把守的长江天堑的战斗中,似乎只有使用这样的模糊用语,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紧接着,毛泽东在消息主体中进一步讲述渡江战斗过程。他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句交代渡江战斗打响的时间与地点;第二句叙述国共两军交火后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兵败如山倒的情形。这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腐朽虚弱,不堪一击的情形。第三句讲述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强渡长江的壮烈场面和战斗向纵深发展的情况。

在毛泽东笔下,惊心动魄、宏伟浩大的渡江场面,被浓缩为12个字:“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达到了字字千钧的艺术效果。“风平浪静”是当时江面自然条件的写照;“万船齐放”则是我军战斗场景的交代。我们不仅赞叹毛泽东语出惊人的高超文采,赞叹他叙述历史事件时所创造的诗情画意,同时,我们更加钦佩毛泽东这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所拥有的气吞山河、经天纬地的博大胸怀。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渡江场面,采用举重若轻的方法加以描写,只有毛泽东能够做到。

消息的结尾与主体内容紧密衔接。在概述渡江过程后,毛泽东运用预见的口吻告诉人们,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正在坚决按照最高统帅的命令,乘胜前进,奋勇追敌。这预示着人民解放军摧毁国民党老巢南京的最后时刻就要到了。

其次,行文精粹,言简意赅。

词约旨丰是这篇消息的突出优点和特色。通观全篇,人民解放军一举突破蒋介石的长江防线,这该是怎样的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啊!毛泽东只用了不足200字!篇幅虽短,内容却十分丰富,导语、主体、结尾样样齐全。这里有事件要素的交代,有敌军纷纷溃逃的情形,有我军勇往直前的写照,有战斗经过的叙述,有事件发展方向的展望。真可谓行文精粹,言简意赅。毛泽东既提倡别人这样做,更注意从自己做起。

最后感情充沛,气势豪迈。

毛泽东向来是带着感情写文章的,而且以气势豪迈著称。这则消息同样如此。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胜利渡江,是在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后传来的捷报。闻听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的喜讯,深知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大势已去,毛泽东的内心怎能平静呢?这种激动的心情自然带到文章之中。显示了冲天的气势和豪迈的气概。“直取对岸”,说明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战斗场景;“突破敌阵”,说明战斗经过,摧跨了敌阵;“不到二十四个小时”,显示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挡。“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指出了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战斗正向纵深发展的可喜情况。

为了便于读者完整清晰地了解事件发展过程,在确立消息主体的内在结构时,毛泽东按照渡江战斗发生、发展及今后走向的时间顺序叙述,层次分明,说服力强。在外在形式上,他把整则消息精炼成200来字,浓缩成一个段落,三层意思环环紧扣,句句相衔,没有一句浮言套语,通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种紧凑的篇幅,精粹的文字,似乎迫使人们非要一口气读完不可。尤其是文章结尾一句,对全篇作了极好的概括,深刻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坚强决心,为全文增加了雄浑激荡的气势。

就在毛泽东写下这则消息的第二天,即1949年4月23日,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猛烈攻击下,国民党千余里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遂宣告覆灭。那天下午,在北平香山一座美丽的凉亭里,毛泽东静静地看完登有解放南京的消息的《人民日报》号外后,默默地回到办公室,起草了给刘邓大军的贺电。然后,挥笔写下了那首气冲霄汉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让人民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毛泽东与蒋介石斗智斗勇数十年,殚精竭虑,历尽艰辛。此时,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终于推翻了蒋家王朝的统治,翻江倒海的心情,全都凝铸在这56个字里面!

[1]《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28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