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上学记》

读《上学记》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学记》已经说不上是一本新书了,2006年出版发行,由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待到将《上学记》拿在手中,竟忍不住利用几天的闲暇时间读完了。《上学记》则以率真的笔触,真实生动地记录了那个年代自己的同学和师长,常常寥寥数笔,人物就活灵活现。我觉得《上学记》可以位列其中了。

《上学记》已经说不上是一本新书了,2006年出版发行,由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但我在人潮汹涌的书城向营业员报出书名时,她竟知道,并告诉我大概还有,刚卖出了几本,可见这本书确实有生命力。

像三联书店的所有图书一样,平实的书名配上丰子恺先生简洁有趣的封面题图,平淡中透出浓郁的书卷气,这也许就是三联有一批粉丝的缘故吧!

记得似乎2007年就看到《上学记》的推介了,已经记不清当时为什么没有买来看了,可能也是因为这个书名吧,“上学”在我们已成记忆,一位老先生又会炒出什么花样呢?而如今寻找此书则是因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中华读书报》评选六十年六十本书时,这本书置身其中,占据了2006年的位置。

待到将《上学记》拿在手中,竟忍不住利用几天的闲暇时间读完了。去年冬天风冷雪大,但一书在手,望着窗外纷纷飘落的雪花,竟有一种融融春意涌遍全身,竟有一种饕餮者的朵颐快感和满足,我想这大概就是读书的真正乐趣吧!

《上学记》平实地记录了何兆武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南京、长沙读中学,继而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最后在解放初于华北革大学习的经历,虽然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活动,但读过之后,确有一些新鲜的令人难忘的印象。

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情绪。何先生说:“我们这一代人对日本的仇恨非常强烈,我想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会有这种感受了,也可以说,对日本人的仇恨是我们这一代人难以了结的情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情结,我们那个时代的情结就是仇恨日本。”想想也是,何先生求学开始于北京,继而南京、长沙、昆明,辗转流离,“偌大的中国竟安不下一个书桌”,都源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无疑给何先生和他们那一代人留下巨大的心灵创伤。何先生说了这样一件事,1937年底,日军攻陷南京,敌伪下令让北京的学生庆祝游行,消息一宣布,他原来所在中学那个班的同学都失声痛哭。何先生听到这件事已经是两年以后,但年轻的他仍“激动不已”,可见对日本侵略者仇恨之深。

对西南联大自由学习生活的向往追忆。由北大、清华和南开合组而成的西南联大在昆明只有八九年的办学经历,但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一段传之久远的美好记忆,成为中国教育界长久谈论的一个话题。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为什么会人才辈出,留芳久远呢?何兆武先生借生物化学家邹承鲁的话给予了回答:自由。何先生言道:“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西南联大老师讲课绝对自由,讲什么,怎么讲,都由教师自己掌握。而学生呢?也自由,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跨系跨科亦可;不喜欢学的也可以不去。何先生具体举了张奚若先生的课为例。张先生的政治思想史并不是何兆武的主科,也不记学分,但他越听越有兴趣,最后竟成了自己一生的学术研究方向。其实何先生的感受,我们何尝没有同感。想想在大学期间浪费在一些课堂上的光阴,时至今日还痛惜不已。

对人物的真实追述,不做阿谀之辞。现在的一些回忆的书籍,常常充满着溢美之辞,让人不忍卒读。《上学记》则以率真的笔触,真实生动地记录了那个年代自己的同学和师长,常常寥寥数笔,人物就活灵活现。谈到“大才子”王浩,高二时就以同等学力报考西南联大经济学,而且考了第一名;因故未上,第二年再考联大数学系,又考了第一名。两人曾在一次晚饭后散步,正聊到兴致高时突然下起了雨,结果两人就在雨中“足足聊了两个小时”,浑身都浇湿了,跟落汤鸡一样,却欢快满足。年轻人的生命状态跃然纸上。记述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有绅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张伯伦式的弯把雨伞,走路很稳重,即使在躲日本飞机轰炸,其他人都狂奔乱跑之际,他也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

忘记是谁说的了,一本好书读后,都给人以思想的滋养和感情的享受。我觉得《上学记》可以位列其中了。读完这本书最后一页,慢慢地合上这本小书时,心中竟涌动起一种愿望,何时能读到作者已完稿却暂未出版的《上班记》呢?

原载2010年4月11日《燕赵都市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