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在养成教育中的滋养作用

家庭在养成教育中的滋养作用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从小生长在很糟糕的关系里,华极度渴望亲密和谐的关系,可是班级里学生之间钩心斗角,让华极度失望,感觉人生毫无温情可言,遂生生不如死之心。现在多是独生子女,我们更要注重家庭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让家庭富有滋养力,让我们的孩子在物质富足的同时,心理、精神层面也同样健康而富足,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

鹿泉市教师进修学校 张秀丽

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家庭做为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能否滋养并巩固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心理品质,取决于家庭氛围与家长的言谈举止是否对孩子身心产生良性的影响。

家长给孩子立规矩、规则很容易,一张口就能做到,但是要让孩子遵守规矩、规则并养成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就非轻而易举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的孩子,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与个人品质,因此,营造一个具有滋养效力的家庭氛围很关键。

一、家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滋养孩子身心健康

家庭是孩子降临人世后赖以生存的环境,与孩子的关系密不可分,对孩子的影响深久而长远,并且具有权威性、敏感性。0-6岁是儿童身心发育最快的时间段,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心理研究证明:如果17岁智力成熟作为100%的话,那么50%的智力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因此,家庭以什么样的教育滋养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在养成教育中,“养”比“教”更重要,家庭就好比是孩子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养成的土壤,行为规则就好比是粒粒种子,这些种子能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家庭氛围的滋养大有关系。

家长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A家庭对于孩子的诚实行为会给予肯定称赞,当孩子出现不诚实的行为时,依据性质情节轻重,或不予关注、或警告、或惩罚,有效的监督有助于孩子养成家长所期望的行为习惯。B家庭对于孩子的诚实行为视为理应如此,采取不予以关注的态度,当孩子出现不诚实的行为时,则大加惩罚,如此家庭氛围不利于孩子诚实行为的养成。

二、现实却不容乐观——多数家庭滋养力馈乏

谨以我的个案经历作一些简要说明:

(一)缺乏沟通,家庭亲和力丧失

王浩,高三学生,学习认真刻苦,责任心强,遵守纪律。初中时曾因作业太多写不完而拒绝上学;上高中后,经常学习到深夜。在父母眼里,孩子听话。学习刻苦。不爱说话。有时孩子回家会有一些抱怨的言辞,父母总是站在校方的立场,义正辞严地给予“正确”的说教,父母的话永远正确的无可挑剔,孩子无话可说,只好闭口不语,除了“吃饭吧、起床了、早些睡”,很少与父母沟通。王浩感觉自己很用功,但成绩总是与努力程度不成正比。随着高考逼近,王浩的压力越来越大,焦虑升级,因为一件小事,怀疑别人谋害他,因没有安全感而惶惶不可终日,最终选择缀学。

此个案由于家庭里始终没有充分的、平等的沟通,导致孩子内心的压抑没有合适的宣泄口,由于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而只是想当然地一味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孩子在家感觉到的只是比老师还像老师的说教,丝毫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呵护与理解,导致孩子最终无法承内心的压力而精神异常。

(二)关系不睦,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

华,职高学生。妈妈与奶奶的关系特别紧张,虽然住在一起,常年累月彼此不说一句话。华从小跟着奶奶长大,与奶奶关系很亲密,从小目睹妈妈与奶奶的关系,感觉很痛心:都是一家人,为什么要这样老死不往来呢?看到父母对爷爷奶奶态度恶劣,他感到很困惑,一家人还这样子,那人世间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因为从小生长在很糟糕的关系里,华极度渴望亲密和谐的关系,可是班级里学生之间钩心斗角,让华极度失望,感觉人生毫无温情可言,遂生生不如死之心。糟糕的家庭关系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实非小事,营造一份尊老爱幼的和谐氛围有益于孩子心理安全感的形成。

三、如何提高家庭滋养效力

(一)父母要了解心理常识,能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关键时刻能给孩子最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养成教育要“儿时严,大了宽”。孩子幼小时,多示范少指责,严格要求,以养成良好的习惯;随着年岁增长,孩子独立性增强,家长要适时放手,常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会受益一生的。

(二)父母要注意细节

成人之间的争吵避开孩子,成人间的问题不拿孩子做挡箭牌,不为难孩子。成年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评论时政,要积极向上。评判孩子的言行以正向的、积极的暗示为主,不威胁、不打击、不嘲笑讽刺挖苦,更不可侮辱孩子的人格。

(三)重视家庭的文化氛围,以传统文化教养孩子,先成人后成才,德为首

现在多是独生子女,我们更要注重家庭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让家庭富有滋养力,让我们的孩子在物质富足的同时,心理、精神层面也同样健康而富足,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