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他选择“计算数学”的第二年,苏联于1957年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北大校园的歌声也飞翔着自豪……然而也在这一年,王选的父亲在上海戴上了“右派”帽子。
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时值我国掀起研制计算机热潮,由于计算机人才奇缺,王选当初选择的正是这个专业,学校正需要用人,这使王选未受“父亲问题”株连而被留校当助教,并成为设计硬件的主力之一。这大约是王选首次从自己的人生选择中收获到好处。
为研制中型电子计算机“红旗机”,北大成立了“红旗营”。曾担任王选计算机课的张世龙老师还不到30岁,已算得上是我国研制计算机的先驱之一,他被任命为红旗营营长。1959年夏,王选刚刚完成红旗机的逻辑设计,张世龙老师却被定为“右倾分子”,下放农村。
老师要走了。老师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上,说不出什么。王选感到一个重担已经压在肩上。这个秋天,秋风吹动未名湖畔的树叶,吹起王选的白衬衫,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到了自己的渺小,非常渺小。
这使他拼命地想把“我”融化到“我们”中去。他似乎成功地钻进“红旗机”里去了。1961年他作出了成年后的第二次抉择:“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
24岁的王选很快看到了这次抉择所带来的好处。“我已经搞了三年计算机,如果谁说我不懂计算机,我能同意吗?可是现在,我忽然发现,只有了解了软件,才真正懂得计算机。”
这其实是选择了“跨领域”研究。
广义地说,如同阴阳结合分娩出生命,没有“跨领域”就没有创新。电子计算机就是数学和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当二百多年的工业经济使世界朝能源危机、资源耗竭的方向发展时,20世纪后半期一批低耗高效的高技术,都是从跨领域的研究中诞生,从而为人类的前途开辟道路。没有“跨领域”研究,王选就不会是今天的王选,所以他把这次抉择看作:“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他还说自己当时有种“茅塞顿开”之感,这时他还作出了人生中的第三次重要选择:每天半小时收听英国BBC广播的英语。王选上大学时学的是俄语,现在隐约感到,计算机是在美国最先问世的,自己搞的这项研究恐怕还是要从美国学东西,因此有必要学英语。
这是王选如饥似渴、如琢如磨地吸收新知和深入研究的时期,人生处在这样的时刻,就是将要萌生发明创造的前夜了,没想到就在这年夏天,连续的劳累把他击倒。
虽为“右派”子弟,为了证明自己爱祖国爱人民,他算得上把青春和生命都投入了“红旗机”的研究,不管身体有怎样的不舒服,他都挺着、熬着,没想到生命比想象的脆弱……他的病经辗转首都几家医院久治不愈,生命一天天微弱,他不断地想起母亲……1962年王选才25岁,6月,同事和朋友把他从医院护送上列车。列车长鸣着把王选带走了,不少人感到好像经历了一场诀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