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刘晨的导游下,陆续穿过至圣庙石坊、圣时门,又走过三孔排列的似故宫金水桥一样的碧水桥,跨过“弘道门”的门槛,来到第四道门——大中门。
“这里的每一字都包含了某种含义,或者体现了孔子的某种思想,不知这‘大中门’又有什么深刻的内涵?”李毅诚率先问道。
“‘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大门,我们前面经过的几座门都是宋元之后扩建的。宋时,此门称为‘中和门’。‘中和’两字来源于《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和约束,达到‘中节’的程度,就是最适合的程度。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如果能‘致中和’,就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明代改建时,把‘中和门’改称为‘大中门’,是为了赞颂这‘中庸之道’是集人类智慧的大成。”刘晨文白夹杂的解说可以想见她昨晚备课到何时。
“‘中庸’是我们所说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的‘中庸’吗?”赵蕾问道。
“是的,《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阐述的当然也是孔子的思想。‘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执两用中。离开中者,就不是正道,就成了邪道、歪门。”
“我看书上有人批评说,‘中庸之道’就是保守的思想,是一种两不得罪、模棱两可的圆滑的态度,是这样的吗?”王迪引以往的说法提问。
“这是对‘中庸’一词的误解。‘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那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该做的就做,能做的就做,知道进退,知道取舍,而不是任意妄为。孔子曾经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其‘中庸’即为适合,也可以解释为完美。”刘晨的解释令大家对“中庸”一词有了新的理解。
“也可以理解为,中庸的方法就是你们熟悉的《论语》中的一句话:择其善者——”姚老师又要考古文背诵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对初中学过的《〈论语〉十则》张口就来。
“‘中庸’是儒家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是儒家进行自我修炼的方法。儒家讲究‘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讲求‘内圣外王’,‘内圣’即‘修身’,修成‘圣人’之身,才能‘外王’,而修身的方法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格。”刘晨的讲述如大江般滚滚而来。
“中庸是儒家的方法论,但这种方法论也体现了儒家的本体论,即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郑老师适时把讨论引向哲学层面。
“什么?这也与天人合一有关?”赵蕾同学很是惊讶。
“为什么要提倡中庸之道呢?”郑老师看了看同学的反应,然后自问自答,“因为中庸之道是符合天道的规律的。《中庸》里的第一句话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的原则去进行修治。而人道的原则就是天道的原则,中庸之道就是要力求达到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就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而使人‘与天地参’。”
“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采取中庸之道就是指人们自觉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姚老师补充说明。
“是不是因为‘中庸之道’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所以后来朱熹提高了‘中庸’的地位,使之成为与《大学》《论语》《孟子》相提并论的‘四书’呢?”李毅诚问道。
“可以这样说。《中庸》原来只是一篇文章,收在《礼记》之中,后来北宋的程颐程颢非常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之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姚老师介绍到这里,然后强调了一句,“这可是很重要的文学常识,你们要牢记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