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树一帜的认识论

独树一帜的认识论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就是说,如果墨学不成为绝学,而是发扬光大墨子的这种认识论,说不定中国古代也能创造出如欧几里得《几何原理》那样奠定科学的经典。”“不仅如此,墨子认为,判断衡量认识客观事物的真伪是非,单凭历史古人的间接经验和现实今人的直接经验都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用之者’,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这些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郑老师抬起头望着墨子塑像,似乎要从墨子深邃的眼神中看到那穿越时空的思想。

大家走出科技厅,又重新来到院落中,在墨子的半身像前歇息一会儿。

“为什么墨子会有这样与众不同的科学成就呢?”望着墨子像,刘晨问道。

“这与墨子科学的认识论是分不开的。”

“什么样的认识论?”

“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

“什么是闻知、说知和亲知?”

“闻知就是听说来的知识,包括老师传授的知识。墨子又把闻知分为‘传闻’和‘亲闻’两种,但不管是传闻还是亲闻,都不应当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

“这倒与我们上学所要学习的知识有相同之处。”

“是的,不过墨子学习各种知识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义’,即在听闻、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以别人的知识作为基础,进而继承和发扬。”

“这是不是老师常常告诫我们的学习知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是的,”因为提到老师,郑老师也加入讨论,“墨子所说的‘说知’则包含有推论、考察的意思,是指由推论而得到的知识。就是老师不教、别人不说,他能够由已知的知识去推知未知的知识,即墨子强调的‘闻所不知若己知,则两知之’。”

“闻所不知若己知,则两知之。”王迪重复着,但眼现疑惑。

“比如说吧,”李毅诚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理解,打起比方来,“比如已知火是热的,就可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热的;一个圆可用圆规画出,就可推知所有的图都可度量,并进而得出圆的定义是‘圆,一中同长也’。要知道,圆规在墨子之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给圆以精确的定义,则是墨子采用他独特‘说知’的方法得到的科学的知识。要知道,墨子关于圆的定义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圆的定义完全一致。”

“那就是说,如果墨学不成为绝学,而是发扬光大墨子的这种认识论,说不定中国古代也能创造出如欧几里得《几何原理》那样奠定科学的经典。”同学们想象道。

“是的,这是极有可能的!可惜历史不能假设!”李毅诚遗憾之情溢于言表,不过他生动的解说让同学们对有些费解的“说知”有了清晰的认识。

“除‘闻知’和‘说知’外,墨子还非常重视‘亲知’,就是自身亲历所得到的知识。这也是墨子与先秦其他诸子的一个重大不同之处。”

“有什么不同?”

“其他诸子有很多也强调自身亲历获得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但都没有像墨子一样深入研究应该怎样去‘亲知’,也就是对‘亲知’本身的研究。”

“‘亲知’本身的研究?”张翔有些不明白。

“也就是‘亲知’的过程和状态等。墨子把‘亲知’的过程分为‘虑—接—明’三个步骤。”

“什么意思?”

“‘亲知’的第一个过程是‘虑’,即思虑,就是人们认识能力求知的状态。”

“是不是就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那种状态?”

“可以这样理解。但仅仅有这种思虑不一定能得到知识,就像你张开眼睛去看外界的事物,你未必能认识到外物的真相。因此,要有第二步,即‘接’知。”

“‘接’知?”

“就是让你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去与外物相接触,以感知外物的外部性质和形状。”

“那什么是‘明’?”

“因为,‘接’知道的仍然是很不完全的知识,它所得到的只能是事物的表象知识,还不是它的实质。而且,有些事物,如时间,是感官所不能感受的。因此,人由感官得到的知识,还是初步的、不完全的,还必须把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整理、分析和推论,才能达到‘明’的境界。”

“这三步倒是符合认识事物的步骤的。”

“墨子把知识来源的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认识论中独树一帜。通过这种认识论,墨子不断把实践的感性知识,进行分析加工,概括抽象,从而逐步上升成理论。而且,墨子的独特的认识论不仅表现为获取知识的独特方法,而且还表现在他对即使这样获得的知识也并不轻易相信,还要在实践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检验,才能确定其正确与否。这就是墨子有名的‘三表法’。”

“三表法?”

“《墨子》原文是这样的: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什么意思?”

“就是说,你获得了某种知识,但还要进行验证。如何验证呢?就用‘三表法’进行验证。第一表就是‘有本之者’,要‘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必须要看它是否符合古代历史发展规律的间接经验,即要与前人的经验进行比较,参照古代圣王的经验和事例。”

几位同学与李毅诚导游一问一答,对墨子的认识论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这倒有点儿像我们写议论文要旁征博引,特别是用古代名人的事例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一样。”语文课代表从作文的角度很快理解了“有本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的含义。

“很好。”语文老师对学生能从语文角度来理解哲学问题很是高兴,“但光凭前人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结合社会现实。所以第二表就是‘有原之者’,要‘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就是还要深入考察广大人民百姓感官亲自触及的直接经验。”

“这点很不简单,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多看不起劳动人民,更不用说他们所获得的知识还要用老百姓的直接经验来检验了。”郑老师插话道。

“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说,也可以是我们不仅用古代事例,还需要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论证,以检验我们观点的正确性。”周婧雨继续从作文的角度来思考。

“不仅如此,墨子认为,判断衡量认识客观事物的真伪是非,单凭历史古人的间接经验和现实今人的直接经验都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用之者’,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这些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

“也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政治课代表用政治术语来理解也很透彻。

“特别是对于那些政治知识和理想,更是要‘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看它对国家、人民百姓是否有利,如果合理有效,再推广到其他地方。”

“这与‘三个有利于’有点儿相似哩!”刘晨继续用现代政治术语加以理解。

“这是墨子认识论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墨子坚持从国家、人民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判定所学知识的有用与否,标准是非。这是一种朴素的真理观,无疑是墨家思想认识论中最精华的部分,也是墨子思想的杰出之处。

近代学者侯外庐等先生曾评价道:‘他的方法论敢于从历史实际、社会实际,以及人民利益来论证知识的真伪,却是前无古人的创见,是从他的无所顾虑的态度而产生的知识武器,在本质上是革命的。’这可说是最客观最精当的评价和结论。

墨子的这一整套认识事物的方法与其他诸子,特别是与儒家不同,儒家主张‘反观自身’去认识万物,这容易导致虚幻,走向玄学,因此儒家后来的理学、心学等盛行,无不与其认识论相关。而墨子这种真正的科学认识方法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了。”郑老师抬起头望着墨子塑像,似乎要从墨子深邃的眼神中看到那穿越时空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