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另一个创意是怎样的?”两位老师已经为第一个创意拍案叫绝了,但作为优秀的中学教师,他们知道,我们的学生其实是很有创造力的,只要给他们以机会,他们就会给你以奇迹。
“这由稷下学宫的‘祭酒’——荀子的导游王迪同学来描述。”刘晨同学后退一步。
王迪同学往前一步,也当仁不让地描述起来:
“这个创意主要是综合了前面我们参观过的文化遗址和纪念馆,加上了我们的一些新的创意。”
“那一定也很精彩!”两位老师鼓励道。
“首先要有三道高大的牌坊,每道牌坊都将有一个体现稷下学宫价值的名称和楹联。”
“那你们对这三道牌坊的名称和对联的内容有什么建议吗?”姚老师听到要创作对联,顿时有些兴奋。
“我们现在只有一些粗浅的想法。”王迪字斟句酌地说着,表现出一种对文化的敬畏之情,“第一道牌坊的名称和对联是不是可以展示稷下学宫创办的原因、特点等;第二道牌坊的名称和对联是不是可以表现稷下学宫询议、教育、学术几大功能,以及所起的作用;第三道牌坊则着重体现稷下学宫的盛况和历史地位。
为表现这盛况,在三道牌坊之间要有长长的青石板道,道上要设计几组有来来往往的人群雕像,当然这些雕像又与牌坊的名称和对联有一定的关联。
比如在第一道牌坊前,要有一组看起来从外地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好不容易赶到这里的雕像,以表现稷下学宫在当时的吸引力。
在一、二道牌坊之间,则可以设计正往外走的乘着高大华丽马车,后面跟着数人的群像,以体现齐政权为稷下先生们‘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的优厚待遇所带来的社会效应,甚至就可以是孟子的形象,因为齐威王和齐宣王都曾厚待孟子,孟子出门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排场很是盛大。这也是稷下学宫能吸引天下名士纷至沓来的原因。
第三道牌坊前,我们设想的是一群学子有进有出,他们三三两两,手上拿着书简,边走边谈,甚至边争辩。因为稷下学宫不仅是学术中心,还是一个教育场所,齐宣王时‘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加上学生,稷下学宫在当时就是拥有数千人规模的高等学府了。”
王迪的描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不禁在想那些外地赶来的名士,那些乘着马车的稷下先生,那些讨论着争辩着的学子的表情应该怎样刻画才好。
“然后是稷下学宫的正门。我们不知道能不能找到稷下学宫建筑的具体描述,当然,我们也不必拘泥于历史的描述,可以根据我们的理解来创意。
稷下学宫的正门还是应该设计成学府的样子。它应该是战国风格的建筑,大门应该至少设计三扇,中间是大门,两旁较小的两扇门,可以让更多的人进进出出。进了大门,中间是一个天井似的院子,两旁有长长的走廊,走廊两侧是学舍一样的建筑,可以取名为‘百家学舍’。
‘百家学舍’的每一间学舍就像教室一样,每间学舍分别介绍诸子百家中的某一学派的人物、故事和思想,就像‘稷下学宫文化广场’上的文化墙一样。每间学舍里也可以有相关的讲学雕塑,或者图片,甚至是蜡像(因为在室内,不用担心风雨的影响),这种设计的理念还是为了表示稷下学宫其实是综合了先秦诸子百家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的。”
“同时也显出了教育场所的特征,有教室、有教师、有学生、有教学场景,体现了稷下学宫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的特点。”郑老师很是赞同。
“这两排竖着的长长的学舍之后是一排横着的建筑,可以取名为‘争鸣堂’。这排建筑可隔成几大间,每间展现‘百家争鸣’的一个议题,就像是‘文化广场’上的第二层内容一样,有‘天人之辩室’,有‘义利之辨室’,有‘礼法之辩室’,有‘王霸之辩’室等,每间房间展示辩论双方或几方的主张和观点,其表现形式也可以是绘画、雕塑或蜡像等,表现诸子百家学术交流、平等论辩的场面。”
大家似乎都能想象出,那些互相争辩的稷下先生和弟子们的神态和表情,以及破空而来的辩论声。
“我们现在来具体谈谈争鸣的内容,也好让我们的设计者们在每间争鸣室里具体安排哪些人物,争鸣什么内容。”郑老师提议道。
“现在我们来到第一间争鸣室,墙上有‘天人之辩’四个大字。‘天人之辩’是对‘世界从何而来’‘我们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在‘百家争鸣’中,‘天人之辩’即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姚老师主动担当辩论主席,“同学们可以分别阐述你们所代表学派的观点。”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但他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这是我们在孔庙里的‘棂星门’时所探讨过的。”导游过孔庙的刘晨率先抛出论题以及孔子的立论。
“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也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李毅诚提出墨家的观点。
“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应自然。”赵蕾对老子的《道德经》自然很熟悉。
“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行,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达到‘与天地参矣’的程度。”张翔对孟子思想现在是了如指掌了。
“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周婧雨替庄子争辩道。
“荀子认为‘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王迪再论荀子的天命观。
“天人关系不仅是先秦诸子争辩的主要议题,也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郑老师总结道。
“现在我们来到第二间争鸣室,墙上有‘人性之辩’几个大字。人性是用来回答哲学的终极问题‘我是谁’的。‘我是谁?’‘我与动物有什么区别?’这也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问题。人性是‘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论题,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告子、墨子和荀子。现在论辩各方陈述所代表学派的观点。告子的观点大家不熟悉,就由郑老师来代替。”姚老师主动主持起来。
“孟子的人性观点大家都比较熟悉,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孟子在他的书中阐述了一个实验:假设一个孩子即将掉到井里,看见这一情景的人会做出怎样的心理反应呢?他认为,危险时刻,恻隐之心会像本能一样油然而生。可见,每个人都具有同情心。接着,孟子把这个结论推广为人性的四个基本要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所要表达的是,人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是构成人性中‘仁、义、礼、智’的源泉。孟子由此认定‘人之初,性本善’的结论是可靠的。”
张翔的陈述借助了孟子散文的风格。
“墨子的人性论可以称为‘人性素丝论’。墨子曾看见染丝的情景,便感叹地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也就是说,墨子认为,人性就如没有颜色的丝,所染的丝色完全取决于所染的颜色。人性与素丝相似,人的本性原没有善恶之心,其善恶完全是后天的环境影响所致。”
李毅诚阐述墨子的观点也丝丝入扣。
“告子也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曾在孟子门下学习。他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思想却因孟子的记录而留存下来。孟子与他在人性问题上有过几次辩论,都记录在《孟子·告子》中。告子兼治儒墨之道,他的人性论与墨子有相似之处。告子将人性比作水渠中的水,让它向什么方向流它就向什么方向流。人性的善端,不是生而就有的,是靠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形成的。由此可说,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后天的教育和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郑老师平等的陈述把人性往正确的方向引导。
“如果说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的话,那么,荀子就是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这些险恶的禀性不仅是人类的基本特征,而且是与人的生活经验无关的共性,这就是荀子‘人性恶’的根据。荀子还认为,为了防止恶的人性继续发展,必须随时用善良的思想进行教化,把人们从恶的方面挽救回来。荀子的‘性恶论’后来被他的两个学生韩非与李斯更往前一步,发展为法家思想的来源。”
王迪一脸肃然,以示其“三为祭酒”的权威。
“其实先秦时的人性论不仅是为了回答哲学中那个‘我是谁’的终极问题,更为直接地是要从人性出发,来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人的价值问题和社会治理的问题。”
姚老师边主持边评价边引导。
“第三间‘争鸣室’可以是‘义利之辩’的争鸣,主要辩方有孔子、孟子、荀子和墨子等人。”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是对立的,大家还记得《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语句吗?孔子认为,君子是追求义的,小人才去追求利。”刘晨陈述。
“孟子是孔子的好学生,《孟子》一书的第一章《梁惠王上》的开篇就是‘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而贱利。”张翔陈述。
“荀子也属于儒家,他认为‘义’和‘利’都是需要的,都是很重要的,但义和利的获得要有顺序,主张先义后利,有点儿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现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王迪陈述。
“他们三人都是儒家,其观点算是一脉相承。而墨子的说法则与儒家不同,儒家很直截了当地说:‘义,利也’,主张义和利是一致的。”李毅诚陈述。
“义利之辩在南宋还有载入史册的论辩,可见它的影响之深,甚至其思想观念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的心理常常有着义利之辩的影子。”郑老师延展陈述。
“先秦的所有思想观念的纷起和冲突,其实都有一个终极的目的,就是如何改变春秋战国持续了几百年的战乱,使国家恢复秩序。这就是第四间‘争鸣室’的论题,即‘王霸之辩’。‘王霸之辩’是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思想的争辩。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儒家的孟子和法家的韩非子。韩非子还是由郑老师来扮演吧!”
姚老师以想象引导大家走进这间展览室。
“王指王道,即先王之道。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仁义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张翔扮演的孟子几乎在所有的争鸣室里都是侃侃而谈,充分演绎了孟子善辩的风格。
“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观点阐述完毕。”
郑老师一本正经的一句话陈述让人一愣,随即忍不住笑了起来。
“至于理由,我们在论述法家时再来做分析。总之,王霸之辩也影响深远。秦汉以后是王霸并用。到宋朝,王霸之辩更演变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朱熹和陈亮曾经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家才明白郑老师为什么一句话就陈述完了,原来是他埋下了伏笔,以待以后解答。
“‘争鸣室’还有‘礼法之辩’‘名实之辩’等几间,我们就不一一演示了,就交给以后的具体设计者们去伤脑筋吧!”姚老师两手一摊,“作为辩论赛的主席,我的任务到此结束。下面还是请王迪同学继续阐述你们最为重要的创意——稷下学宫的中心会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