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董仲舒的局限,还有一点要特别说明,因为在我们的语文课文中会经常出现,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的那些作品中,又特别是在鲁迅的作品中。”姚老师又忍不住要联系她的语文课了。
“姚老师是想说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吧!”韩老师笑了笑,“‘三纲五常’确实是董仲舒确定下来的。董仲舒运用他‘天人感应’的理论,认为‘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三纲,可求于天。’按照董仲舒的说法,阴阳学说也是社会秩序的根据。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个时期以前的儒家认为,社会有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三伦,称为三纲。‘纲’字的意义是网的大绳,所有的细绳都连在大绳上。君为臣纲,就是说,君为臣之主。夫为妻纲、父为子纲,都是这个意思。三纲之外,还有五常,都是儒家坚持的。‘常’有不变的意思,五常是儒家所讲的五种不变的德行: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个人的德行,三纲是社会的伦理。旧时‘纲常’二字连用,意指道德。
总之,董仲舒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韩老师把“三纲五常”的来龙去脉介绍得一清二楚。
“这种‘三纲五常’原本是董仲舒想出来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说法。”姚老师接着说,“这种思想到了近现代社会,已经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了,所以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等文化学者深入挖掘这种思想的影响。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这‘三纲五常’的源流所在。”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院子里、拜谒董仲舒墓吧!不过,”韩老师指着面前的小院子说,“现在,这个董仲舒墓还处在维修和开发的过程中,很多的建筑和设施,以及拟议中的董仲舒纪念馆都还没有建设好。当然,你们的创意我会想办法送达相关部门的,希望他们能采纳。”
大家一起穿过小院子,来到被一圈青砖围绕的董仲舒墓前。
“我们在这里来对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做一个总结陈词。”韩老师面对大家说道,“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王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王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王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从董仲舒开始,儒家思想成为整个中国封建历史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2.“性三品”的人性论
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个品级: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纯粹的仁和善,圣人不用教化,是可以教化万民的。斗筲之性是只有贪和恶的广大劳动人民,这些人即使经过圣人的教化也不会成为性善者,对他们只能加以严格防范。中民之性具有善的素质,经过君主的教化便可以达到善。这三个品级的人性,都是天所赋予的。
3.“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认为,《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这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
4.“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
这是董仲舒的一个哲学命题。其中的“道”是封建社会据以存在的根本原理,其核心是“三纲五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