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殿左侧有一块碑,上书“功不在禹下”几个大字。
“这句话出自韩愈自己的文章,本来是韩愈称赞孟子的话,但后人反过来用这句话来赞美他。他来潮州之后除办学校、驱除鳄鱼、释放奴隶之外,还积极发展农桑,修筑水渠,就像古代大禹一样。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意识形态中的异端邪说也有如洪水猛兽一类的灾害,而治理洪水,不管是自然界的还是思想界的,关键在于疏导而不能一味地堵塞。”
郑老师深度阐释这块碑刻的内涵,使大家想起在郑州邙山大禹像前探讨中西方对于洪水的做法所包含的思维方式。
“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这句话的出处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刻着这句话的碑刻,怎么样?”
姚老师轻轻一问,就让大家兴致勃发。要知道这句话可是文学常识里经常会出现的一句话。
大家找哇找,终于在墙边发现一处苏轼所写的碑刻,名曰《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正文因为被玻璃所隔,看不太清。
周婧雨见到大家都聚到这块碑刻旁,打开书包,正准备掏出自己准备好的打印稿,张翔就抢道:“语文课代表,是不是要发碑刻上的这篇文章给我们哪?”
“是啊,就你聪明。这涉及‘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常识,姚老师能没有要求吗?”周婧雨说着,将文章发给了大家。
苏轼是文章大家,与韩愈同为“唐宋八大家”,文章自然写得气势如虹。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众人读罢喟然。
“同学们来看这块碑。”郑老师待姚老师现场教学完文学常识,赶紧找话题,“这块碑是赵朴初题写的,是一首诗:到此虚怀遇大颠,留衣亭可与祠班。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这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是挺有意思的。”刘晨理解道,“赵朴初是佛教协会的主席,而韩愈是以反佛而著称的,怎么会被反的反而给反的人题词呢?”
“你说绕口令呢!”周婧雨笑道,“不过,从赵朴初的诗中看,韩愈在潮州对大颠和尚还挺尊重,这是不是说明韩愈并不是反佛,而是反对荒唐靡费的佞佛呢?”
“对,韩愈到潮州见了大颠和尚后,思想确有转变。”姚老师一说到诗就起劲,“有诗为证,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咏诗:‘游山灵运常携客,辟佛昌黎亦爱僧。’《韩子外传》记载有:‘一见大颠禅师后,文豪毕竟也低头。’黄山谷也说:‘韩愈自从见过大颠以后,他的文章出情入理,而排佛之论亦不见了。’”
“这里又有故事了,我们还是请姚老师讲一讲吧!不过,你们要思考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哦!”
姚老师当仁不让,清了清嗓子,开始动听地讲述起来:
“话说韩愈被贬到潮州之时,此地民智未开,极少知识分子,他找不到可以聊天儿的对象。上表祈求东封泰山的表疏也如石沉大海,因此郁郁寡欢。一日,在登灵山时,有缘相遇大颠禅师。大颠禅师问韩愈:‘听说你是因直言犯上,才来此地做官的?’韩愈本就反佛,直言答道:‘是的,我本在朝廷做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被放逐到了这瘴毒疫疠之地。’大颠禅师微微一笑,说:‘你既然上表谏迎佛骨,不赞成皇上信奉佛教,想必一定对佛法了解甚深,所以才不赞成的吧!’韩愈听了,正好有机会批评:‘你们佛教,口不说先王之言,而妄谈轮回生死之法;身不力行礼仪,而诈传祸福报应之说;无君臣之义,没有父子之亲;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以残贼先王之道,我怎能默然不语,诚心领受呢?’禅师听了,也不动怒,而是问韩愈:‘你批评佛教如此不合先王之道,不言仁义,无父无君之事,你是在哪些佛经上看到的?’韩愈回答:‘我哪有时间读那些书?’于是大颠禅师对韩愈说:‘你该知道“跖狗吠尧”的故事吧!盗跖畜养了一只狗。有一天,尧经过跖的家门,那只狗竟然向尧吠叫,这是狗不认识尧,并非因为尧是坏人。今天你不看佛经,不谙佛理,而肆意毁谤佛教,与跖的狗又相差多少呢?’”
“这句反问很有力哦!韩愈是怎么回答的?”
“这位大文章家竟一时难以回答,沉思良久,不言不语。这一次的机锋论辩,使得一向自视甚高的韩愈对大颠禅师的智慧由衷佩服。从此,大颠禅师便成为韩愈被贬潮州时唯一交往的高僧,在大颠的影响下,韩愈渐渐改变了他对佛教的一些看法。有一天,韩愈抱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此时,正当大颠禅师禅坐入定,不好上前问话,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韩愈的不耐烦,于是上前拿起引磬在禅师耳边一敲,轻声对禅师说:‘先以定动,后以智拔。’韩愈在一旁听了侍者的话后,当下彻悟,立刻行礼告退,不再候请开示。他说:‘禅师门风高峻,我已由侍者得到佛法的入门了。’元和十四年十月底,韩愈即将离开潮州,改授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专程到灵山寺看望大颠禅师,向他辞行。时年大颠88岁,韩愈52岁。经过一番畅谈后,仍依依不舍,大颠禅师亲自送韩愈到寺院门外的小桥边,韩愈深为感动,随手脱下官袍,留衣为别。赵朴初诗中所说‘留衣亭’,应该是典出于此。”
姚老师生动的讲述再现了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让同学们心驰神往。
“说一说故事所包含的哲理哦!”郑老师不忘要求。
“这是不是说明了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开始相互融合了?”刘晨领悟道。
“是的。刚才的对联提到‘原道开理学渊源’,我们很快就要探讨的程朱理学,其实就是以儒家为核心,并融合了释道两家的理论,成为一门新的儒家思想流派,而被称为‘宋学’。”
“哦,原来这句话的内涵是这么一回事。”周婧雨明白了其中的历史渊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