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拾级而上,只见一幢白色的飞檐峭壁的别致四合院式院落,门脸上镌刻着“王文成公祠”几个红色大字。主体建筑为大殿,堂前有“正气亭”“桂花厅”与两侧游廊相通。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引人注目。
“这是昔日王阳明在此创办的龙冈书院那间草屋的旧址。当年王阳明在此收徒教学,使当地文化为之一新。以后,他又应贵州学政的邀请,到贵阳文明书院首次讲解在龙场悟出来的‘知行合一’学说。王阳明学说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书院,龙冈书院——江西濂溪书院——浙江稽山书院,构成了王阳明学说的传播路线。他的教育思想,也发端于龙场,《龙场诸生问答》和《教条示龙场诸生》两篇奠基之作便是在这里写的。”郑老师站在大殿门前介绍道。
“我们在‘阳明先生遗爱处’已提到阳明先生对待学生平易、和蔼,采取多种形式循循诱导,问答、切磋、歌咏、弹琴等,谈笑风生。这种活跃的场面、融洽的气氛,使他想起了千年以前孔子讲学的情形,觉得自己的教育思想、方式方法与孔子不谋而合。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要求学生做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事。而此四事包含了‘致良知’的‘知行合一’的内容。”说到这里,姚老师望着大殿不禁吟诵起来,“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真是好诗!”周婧雨咀嚼道,“‘龙冈山上一轮月’,这‘一轮月’可以指阳明先生的思想,又是指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良知’,就像我们在武夷山九曲溪漂流时所见到的‘天心明月’四字,因此才会有‘仰见良知千古光’一句。”
“按周婧雨同学对‘一轮月’阐释的第一种意思,阳明先生的思想后来被归纳为四句话,称作‘王门四句教’。”郑老师巧妙地引导同学们进入讨论的重点。
“什么是‘王门四句教’?”
“王阳明晚年把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归结为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这就是所谓的王门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认为,心体的本性是宇宙万物一体之仁,体现了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创造力。从宇宙大生命的高度来看,万物是平等的,没有高下、尊卑与善恶的分别。他说:‘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分子?’另外从呈现宇宙大生命的个体存在者的心胸来看,也不能有丝毫的善恶意念。因为彰显宇宙生命的个体心胸必须保持一个虚静空明的心境,只有彻底摆脱了善恶的意念以及种种实用功利的考虑,才能从宇宙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发现宇宙无限的生机,把握宇宙永恒的生命本体。”郑老师阐释道。
“王阳明把这种呈现宇宙生命大美的心胸比作略无纤翳的明镜,因为虚静空明的心胸正好像明镜一样,‘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者也’。”姚老师更喜欢这种文学式的说法。
“那什么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呢?”
“心体虽是无善无恶,但人的意念却有善有恶。心体是人先天的清净本性,而意念则是后天的经验判断。关于后天意念上的善恶,王阳明说‘欲观花时,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其中的‘汝心好恶’就是意念,意念有具体对象,具体对象的不同,才产生了意念上的好恶分别。王阳明认为,意念上的好恶与心体没有任何关联。它是人的私心,而不是人的本心。私心是‘躯壳上起念’,也即肉体感官上起的欲念,不是由人本心所发。”
“有善的意念是我张翔,有恶的意念是王迪。”张翔找机会调侃王迪。
“应该说我王迪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像明镜一般照着你张翔这个‘有善有恶意之动’的私心。”王迪也毫不含糊地反击。
“那什么是‘知善知恶是良知’呢?”李毅诚不参与两人的相互攻讦,深入问道。
“首先我们要区别良知之知善恶与意念之知善恶的不同。意念之知善恶是出于人的私心,各人的私心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意念上的善恶表现也不同。但是良知之知善恶,却是绝对的善恶,而不是相对的善恶。因为良知之知是心体的自然而然的表现。良知能自然而自发地知道是为是,非为非。《孟子》讲的‘见孺子之入于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王阳明还讲事父必孝,见弟必慈,都是良知自然而然的表现,不待后天的学习,我们天生就知道这个道理。因此,在王学体系中,人的道德行为不必在外在的对象中寻找原因,只需反观内心,在本心良知中就可发现道德行为善恶的判断标准。”
“我的良知发现,张翔是恶的。”王迪这次主动“攻击”张翔。
“这不是你的良知,是你的意念,即私心。”张翔也反应很快。
“为什么‘为善为恶是格物’呢?”李毅诚有些不解。
“一般来讲,格物是指认识事物的规律。但王阳明由于有‘格竹子’的经历,所以王阳明的‘格物’的含义并非如此。在王阳明看来,‘格者,正也’,‘物者,事也’,格物就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在王阳明看来,物不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指事,所以格物也就不是对客观自然物的认识。‘事’是指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有善有恶,有正有不正。所谓的格物也就是使恶的行为变为好的行为,使不正的行为变成正的行为。而格物所依据的标准就是人先天的本有的良知。良知能自然地知是知非,知善知恶,按照良知去做事就可以达到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看来你们俩要去‘格物’,‘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才行。”李毅诚有所悟地对还想着攻击对方的张翔和王迪说道。
“‘王门四句教’的前两句是王门立教的根本,后两句是王门修行的方法。‘王门四句教’是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概括,是王阳明心学的精华。”郑老师再做章节性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