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曾在这里出生,冰心曾在这里长大,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描述过这里……”姚老师领着同学们走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之中,边走边介绍,“这里被誉为‘近代名人聚居地’,我们今天专程来拜访的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大家都对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很感兴趣。
“这个人自幼聪颖,又受家学熏陶,有较好的古文功底,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的了解;十四岁时,因父亲去世,家道衰落,不得不放弃科举入仕,转而进入洋务派左宗棠、沈葆桢等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现代造船技术。他对几何、代数、水重学、光学、电磁学、地质学、军事学、伦理学、音乐等学科知识都有涉猎。1877年到1879年,他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朴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尼治海军学院。其间他的兴趣逐渐脱离本行,转移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哲学。在这一时期,他对西方学术思想的了解非常广泛。他不仅对西欧近代思想家如哥白尼、牛顿、康德、培根、霍布斯、洛克、笛卡儿等有所研究;而且对古代欧洲的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德谟克里特等,也有一定的了解。而这些思想内容对他影响最巨者,则是当时西欧盛行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经济、政治观点,在英国广泛传播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哲学中的实证论、不可知论等主观唯心论思想。这些见闻与学习经历,使得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更为直接与深刻,比之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仅靠间接得来的认识大不相同,以致当时人们都交口称赞他是‘中西兼通’。这一学术造诣上的特点,为他在近代思想史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难怪他能当上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是的,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他受袁世凯之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他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这个人是谁呀?”
“严复!”
占地609平方米的严复故居是一座标准的清式院落,有大厅、厢房,还有花厅和插屏门。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花厅前后走廊和栏杆均仿西方建筑纹饰,显出严复“中西兼通”的特点。
故居内展览着严复的遗物和他的作品。郑老师带大家走到一个展柜前,指着里面的一册书说道:“这就是严复翻译的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天演论》。”
“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里鲜明提出了什么样的翻译原则和标准?这对你们进行文言文的翻译也是适用的。”姚老师插话问同学们。
“信、达、雅。”同学们齐声答道,姚老师在指导同学们做文言翻译时没少说到这三个原则。
“《天演论》翻译的是谁的观点?”郑老师赶紧问道,他不能让探讨的重点被带偏了。
“应该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李毅诚答道。
“在刚才姚老师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严复曾博览了西方大量的思想著作,但严复为什么要重点翻译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呢?”郑老师进一步问道。
“因为这观点切中了当时中国被列强欺凌,面临灭国亡种的局势。”李毅诚的话让大家都想起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是的。从英国留学回国一年后,严复被调至北洋水师学堂,先后任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总办(校长)等职,但他通过对英国的调查和研究,并不认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事业能救中国,认为他们所谓的‘富国强兵’之道,根本无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他始终认为,必须从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上效法西洋,才能致中国于富强,免于灭种亡国。特别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苦心经营的自强求富的事业毁于一旦,一个泱泱大国不仅败给了一个蕞尔小国,而且还被迫签订空前的屈辱条约,这直接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更加疯狂地侵略中国,新的一轮瓜分殖民地的竞赛在列强之间展开。在这种情况下,救亡图存的问题摆到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面前,同时也给严复带来巨大的心灵创痛。”
“严复曾经在给好朋友吴汝纶的信中说:‘尝中夜起而大哭,嗟乎,谁其知之!’”姚老师忍不住插话道,“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可以写一篇想象作文来描述这一晚上严复有什么样的心情。”
姚老师的现场情景作文的设计,倒是让同学们确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个作文很好!”郑老师肯定了姚老师的想法,“严复留英深造的时期,正是西方达尔文进化论盛行时期。严复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不时拿西方先进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进行对比。因此,这篇作文最好要有这样的一个结尾:在没有政治实力、无法实现其救国主张的情况下,严复决定采取以译著的方式来达到警世的目的——翻译《天演论》。”
“严复译述《天演论》时,除了遵循他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之外,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为了使中国人更好地理解,严复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姚老师很高兴郑老师支持她的作文想法,于是又提到了翻译的问题。
“是的,严复在《天演论》中,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向人们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严复在按语中指出,植物、动物中都不乏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例子,人类亦然。人类竞争其胜负不在人数之多寡,而在其种其力之强弱。严复告诉国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古以来万物适用的公理,如果再盲目自大,不思进取,必将为‘天演’公例所淘汰,到那时中华民族将‘无以自存,无以遗种’。面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激起了当时中国人强烈的危机感。但严复翻译《天演论》,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他启示人们,中国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
“也就是变法,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维新变法,自强自立,救亡图存。”姚老师简明扼要点明严复的主张。
“在中国屡战屡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多少年轻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适之’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比如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来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特改名为胡适,字适之。”姚老师见缝插针地佐证。
“据统计,自1898年以后,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三十多种不同的版本,这是当时任何其他西学书籍都不可比拟的。”
“其之所以如此风行,除了它的思想足以警世这一主要原因以外,译笔古雅耐读,完全做到了‘信达雅’,也是原因之一。”姚老师又赶紧加了一句。
“除此之外,严复还从学术角度对‘旧学’进行了理论批判。这一贡献也很重要。”郑老师强调,“严复在对中学和西学进行对比的基础上,运用自然科学经验归纳的方法,对‘旧学’的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旧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宋学义理、汉学考据和辞章等加以全面的否定。他认为,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看,‘旧学’之所以无用、无实,是因为它不是从考验事实出发,而是从古书成训的教条出发,不问理之然否而盲目崇信。‘旧学’所据以进行演绎推理的大前提是先验的,所以其结论也是错误的。他认为,作为演绎推理出发点的大前提必须是从科学中归纳得出的可靠知识,例如数学中‘公论’(即公理),绝不是什么‘心成之说’,而是经由‘内籀’(归纳法),研究了个别的、具体的事物而抽出其中的共性所得到的。严复大力宣传自然科学,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要求从古书成训的传统名教下解放出来。”
“这应该对中国传统的方法论具有极大的冲击。”喜欢科学的李毅诚悟到了这种方法论的重要性。
“因此,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严复对于西方逻辑学最为着意,这就是他所谓‘于学术则黜伪而存真’的科学方法。他专门翻译了约翰·穆勒《名学》及耶芳斯的《名学浅说》两部逻辑学专著,并撰成逻辑学著作《政治讲义》。他认为,逻辑学才是西方学术的命脉所在。严复在介绍西方逻辑学的过程中,对归纳和演绎同时进行研究,但从思想观念上看,他更重视归纳法。1900年起,严复在上海开名学会讲演名学,首开讲习逻辑学之风,以《易》《春秋》之旨比附逻辑,并运用实证的方法来批评中国传统的心性哲学。”
“严复介绍的西方逻辑学,对中国的学术研究者而言,简直是闻所未闻,耳目一新,一时引起很大的轰动。高中以前的语文教材有专门的逻辑学的介绍,可惜现在删去了。我觉得有必要恢复,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真的缺乏这方面的方法论训练,应该有所强调才行。”姚老师想得很是深远。
“这个建议要向语文课标组提出来,也要向人教社提出来。”郑老师非常赞同姚老师的想法,“严复运用西方传来的逻辑学,从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学术进行了再认识。严复认为,中国的学术尚在混合的阶段,如中国的经学,就包括哲学、政治、文学、社会风俗等,这在西方古代本来也是这样的,但近代以来,其哲学已与神学相离,心理学已与哲学相分。所以中国学术是不严密的、不科学的。”
“我记得墨子就论述过逻辑学的,还说到墨家‘别同异,明是非’的辩学,与古代希腊的逻辑学、古代印度的因明学并立,成为人类三大逻辑学。”李毅诚导游过墨子思想,对当时自己的台词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李毅诚同学说得很对,中国也有自己的逻辑学传统,而且,严复也对中国传统经典中的逻辑学因素做了一些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如他十分推崇《易经》,说它是一部数学、力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综合著作。可惜的是,这种逻辑学并没有被历代的中国学者所重视,比如墨学就几乎成为‘绝学’。”郑老师语气中带有诸多的遗憾。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还是应该把逻辑学的基本常识给加上。”姚老师还对语文教材把逻辑内容删去一事耿耿于怀。
“总之,在哲学思想方面,严复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宣传进化论,形成了他的‘天演哲学’,主张进化发展,提倡变法维新,无疑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做了根本的否定;其次是在方法论上,开创了近代中国逻辑思想史的研究领域,明确论述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逻辑方法的重要意义,并最早从逻辑方法论角度对中国古代学术进行了反思,对中西逻辑学说做了比较研究。”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保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姚老师做最后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