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母亲——母亲的故事

我的母亲——母亲的故事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年中秋都会想起母亲——因为母亲是在七年前的中秋节后一天离开我们的。在与街坊邻居的相处中,不管在什么地方,母亲都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平等待人,从不趋炎附势。后来,那姐妹俩给母亲留下了在上海的详细地址——母亲当然没去。再后来,还来了几封信,再三邀请母亲去上海的话——希望“一定要去她们家”作客云云……而我的母亲正是一个典型的所谓“相夫教子”的中国女人吧。

每年中秋都会想起母亲——因为母亲是在七年前的中秋节后一天(农历八月十六)离开我们的。离开那天,我们六个子女都在,母亲走得比较安详,用一句中国的俗话说也许可以算是“寿终正寝”吧——享年八十八岁。

这样的年纪当然不能和长寿的“百岁老人”相比——因为能活到一百岁以上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就拿我们老家的村里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活过一百年的也只有一人而已。

回忆母亲的生活似乎是历尽坎坷,但我却好像从来没有听到过母亲对生活的抱怨,并且,不管儿时的我是多么调皮而倔强——但记忆中她好像从来没有破口骂过我一声(从来都是说理的指责)。

最难忘的是在我读小学尚未毕业时,家庭发生变故——1962年全家随父亲(原省水产厅淡水水产研究所)被“精简下放”回到宁波农村,年近五十的父亲“半路出家”当农民,挣不到一个正劳力的工分。在那吃不饱饭的日子里——我早已没有了读书的兴趣,整天跟在比我大些的孩子后面钓黄鳝捉泥鳅……但母亲坚决反对我就此休学,她说不管家里怎样困难也要供我上学,并亲自硬陪着我去家乡的小学插班就读六年级……

在与街坊邻居的相处中,不管在什么地方,母亲都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平等待人,从不趋炎附势。特别是当别人有困难时,她往往于心不忍而助人一臂之力——虽然不一定人人理解——但至少我这愚钝的儿子觉得钦佩!

试举一例:七十年代中期的一个春节期间,母亲要去上海看姐姐(姐姐在部队随军,当时驻上海的空四军),还说顺便去大舅家看看。不料,去的那天适逢“寒流”——大雪封港,宁波到上海的轮船停开(好像还记得票买的是“工农兵14号”),让旅客第二天再来(那时可只是一纸简单的“通告和广播”,不像现在飞机误班可以大吵大闹要求赔偿什么的)。

这下可苦了来宁波探亲回沪的旅客,有一对姐妹俩,各自带着自己十多岁的孩子来宁波乡下探亲,而码头距乡下亲戚家有四五十里路,且到了码头看到通告和听到广播后,才知道轮船船不开了!而回乡下的长途汽车因大雪已经停开。找旅馆又觉得人生地不熟,在轮船码头的候船室正相互在为难地议论时,正好让旁边的母亲听到了——于是,她毫不迟疑地热情地邀请那上海姐妹俩到自己家里来暂住一宿(那时我家离江北码头大概八华里路)……

后来就讨了两辆三轮车,一起到了我家。

那天晚上我下班回家(那时我已在学校任教了)吃饭,突然发现多了好多陌生的客人——就问怎么回事啊?和母亲相与极好的舅妈就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告诉我说:“你母亲在做好事哦!”就把事情来龙去脉详细地给我说了一遍……

后来,那姐妹俩给母亲留下了在上海的详细地址——母亲当然没去。再后来,还来了几封信,再三邀请母亲去上海的话——希望“一定要去她们家”作客云云……

当然,成家后一直因为忙,我也不知道后来母亲有没有去过。也许这件事对母亲来说是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而已,也许就像父亲常对我们说的:“知恩图报,助人要忘。”而我的母亲正是一个典型的所谓“相夫教子”的中国女人吧。

于2014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