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寺原是距老家小村半里之远的一座寺院。
准确地说,其原址坐落在现在的宁波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碧云天”小区之内。即现在的宁南公路“慧灯寺站”往南一百米左右的距离。离寺的正南面大约一里半左右,就是原来的钟公庙,而离寺的东面大约也是一里半左右,则是费君庙(俗称“后庙”)。假如说原来鄞县(鄞州区)的平面地图像一只展翅翩翩的美丽蝴蝶,那么这一寺二庙,正好类似以“等边三角形”的状态位居在“蝴蝶”的中心。
当然,随着历史的变迁,慧灯寺早已经荡然无存了!而钟公庙在原址由于各样原因虽然被毁,但后来换了个地方又被人们重新造了起来。只有那座“费君庙”虽然20世纪中叶也曾在其里面办过工厂,办过学校……但终究在历史沧桑中保留了下来,现在已被列入为宁波鄞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这一寺二庙,假如按一般的地名叫法称谓“寺庙”——总是寺在前,庙在后。寺里供奉的是佛祖,庙里供奉的是菩萨。有道是“佛法无边”:即使是民间传说的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按《西游记》里面的描述,不也是如来佛祖的弟子吗?所以儿时有点不大明白:为什么在地名的称呼上,一直以来称“钟公庙慧灯寺……” 而不是称“慧灯寺钟公庙……”(把寺排在庙的前面)?后来看了些书以后才稍微似有点明白:查全国各地过去的佛寺,格局基本相同:“四大金刚”“三大殿”“十八罗汉”“钟楼”“藏经阁”等。而再观全国各地的庙宇,除了“关帝庙”“城隍庙”“山神庙(土地庙)”之外,其余的“庙”里供奉的“菩萨”或“神仙”则各不相同:一句话——其实供奉的就是对古代老百姓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贤先人。
比如钟公庙纪念的是钟廉:【据明嘉靖《鄞县志》和清光绪《鄞县志》等史籍记载:南宋庆元六年至嘉泰四年,当时鄞县的县令叫钟廉,他在任职期间致力水利事业,从周宿渡至陈婆渡肖家(肖家碶),率领民众挖河疏流。为了感谢钟廉,当地百姓于是建了一个钟廉庙祭祀。明代改庙额为“忠廉”。清代道光二十四年,乡绅周道遵呈请政府设庙额为“钟公”,以避名讳,从那以后,“钟公庙”的名字就沿用至今。】
而费君庙(当地俗称“后庙”)则传说与“三国”时蜀汉的高官费祎有关,有那庙的殿堂独特的石柱一副对联为证:“楚北产英才当年不负卧龙荐甬南沾恺泽此地胥传遹骏功”可见这副对联大致说明了这个费祎不但对蜀汉政权起了重要作用,对惠及后代百姓也有功劳的吧。
以此来看,尘世间一切还是将“以人为本”放在第一的,人的生存是第一重要,生存下来才能念经信佛,生存不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再说入类中毕竟有信佛和不信佛之分)那么,对于无神论者来说,也许佛教本来就是虚无缥缈的一种信仰,那么寺院也许就可有可无了罢,这样看来这一寺二庙的地名称呼,当然是庙在前寺在后了……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再说原来的慧灯寺也和宁波其他地方的寺院一样:一般的有围寺高墙,有四大金刚(泥塑木雕的“四大天王”),有前后三大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整个寺院坐北朝南,寺南门前不远处由东往西是一条三桥江的支流,寺东是一条通衢大道——往北经金家漕周宿渡后可直达宁波的“灵桥门”。
遗憾的是虽然翻阅了许多历史典籍,却查不到慧灯寺的具体建造年代。只是记得小时候夏夜在老家村边的晒谷场乘凉时,曾听老人们“道老古”时说过好像是在“泥马渡康王”的时候开始建的——那么按历史似乎是宋代了吧?
但对于它的毁灭,却略有所见所闻。
慧灯寺的“寺院变厂”——大概起于20世纪的公社化时期,那时全民“大办钢铁”,“小高炉”进驻了东面寺的围墙,香火顿灭,僧人四散!
但据说大殿佛像还在,因寺院的产权属于国家(县里)。据健在的老者回忆:后于六十年代,“县手工联社”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在里面办起了麻绳厂。于是佛像消失,僧人全无。但寺的三大殿建筑基本还是未动。
至七十年代,县手工联社又正式挂牌成立“鄞州区制刷厂”“鄞州区拉丝厂”(据说为“大集体编制”),于是开始大规模改变里面建筑布局,拆除了前大殿,改造中大殿后大殿为各类工作车间。
到八十年代初,正遇改革开放,县办的大集体厂也被分为个人所有。
至八十年代中期,一场不明原因的大火,烧毁了好几个车间。当时的宁姜公路(现在的宁南路)的改造改道工程正贴着寺西旁边而过(原来的马路在东)。据说火着时间为正午12点左右,市里来了三辆消防车高压水枪喷雾喷水,据目击者说——当时烈焰熊熊(车间里面有大量喷过漆的半成品刷子)就是扑不灭。后来大火过后,虽然厂房进行了修葺,但从那以后,作为“寺”来说,除了后大殿的外墙依稀还有轮廓,其他的特征则早已消失了……
历史继续推进:至九十年代,鄞州区中心区成立:慧灯寺所在的地块终于被卖掉,房地产开发商(当代社会中国最牛的老板)拆除了所有的寺房遗迹,于上世纪末建成碧云天小区。
然而,慧灯寺作为地名绝不会销声匿迹,而将永远存在!因为钟公庙街道政府下属的当地行政村——就名“慧灯寺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