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水”流泪

为“水”流泪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小学课本里就有过这样的故事,饮水思源的故事让我们心存感恩,去理解生命,去解读人类和水的渊源。然而,1992年为黑河引水工程奋战过的兄弟们却深知这二十多年的艰苦与漫长。在有水的日子里,市上一位老书记去了部队,这是欢送黑河施工老兵要走的季节,礼堂里开着大会。书记在主席台上有些控制不住,掏出手帕,反复擦掉流淌在脸颊上的泪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小学课本里就有过这样的故事,饮水思源的故事让我们心存感恩,去理解生命,去解读人类和水的渊源。

行车走过关中环线,难免为路边靓丽的风景而叫好,除了分享那份难得的惬意之外,瞬间也会将我的回忆拉回数年以前。尤其是路过将军山下的那一段,虽然已经没有什么明显的地标,山下的那段引水渠并不像将军山黑河水库那么显而易见,但积存于心中的记忆和烙印足以让我回味黑河引水工程的那一阵儿。

城里缺水的那几年,电视广告中天天播放着××牌无塔自动上水器,城里人吃水日益紧张。似乎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有过这种印象,缺水的恐慌折腾了好几年,家家户户后来都习惯了提着水桶,端着脸盆四处求水。所以那些年,不管老小,似乎都格外懂得生命之水的珍贵。

相对于古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而言,二十多年一晃而过,甚至是转眼间的工夫。然而,1992年为黑河引水工程奋战过的兄弟们却深知这二十多年的艰苦与漫长。从1990年8月石砭峪水库通过输水渠道向西安通水的那一刻起,黑河引水工程真正成了造福百万人的生命之源。

那年,1000多名战友兄弟在这里参与大规模的义务援建工程,像战场上一样完成了户县将军山攻坚战。十几米高的渠坝,靠人工一层层搭着台阶,一锨一锨,一阶一阶往上传递着翻挖土方,将军山上的“神仙土”真的很神。山上的石头更个性,都是大块头儿,平均十几平方米甚至几十平方米,纯粹靠人啃不动,搬不了,机械设备又进不来,我们的爆破水平远不及工兵和步兵那么专业,只好采用很土的老办法分步一块一块炸开,再一小块一小块地搬走。一天三班倒,轮换倒班工不停,没有白天没有黑夜,只要在工地,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口号就这样喊着,传递着勇气和体能,“坚持”是通用的关键词。

一年后,我们把一身的疲惫和辛酸洒在将军山上,把苦累和伤痛留在618所的大楼里,木然返回营地。那时真不知道天是什么样的颜色,云还在不在!那段时光似乎在刻意印证:古有愚公能移山,今有人工挖黑河。有没有感动上帝不得而知,但这段往事,时常在脑海中闪现,像脑门上涂抹了醒脑药水一般,刺激着我的神经。

同学侯和杰的腰部都有严重的毛病,就是在那时落下的根儿。离开黑河的日子,我们曾坐在一起回忆往事,杰异常激动:二十多年前干的最窝火的事儿是在猫耳洞里打看不见的鬼子(越战),最脏的是整天泡在护城河的黑泥里,最累的就是差点死在将军山。如果再喝上几杯小酒,他会满脸通红,声泪俱下,满腔真诚。太过动情时,让我们都为之伤神。想想的确也是,那个年代的我们,真的这样付出过。问他俩,悔不?累不?侯倒下半碗酒,顺着喉咙灌下去。值啊,哥儿们!如果咱不去捯饬那水渠,别人也会去,幸好是咱干了,现在喝着自己挖过来的水,底气足,腰板硬。

古城不再缺水了,后来的二期又修了黑河水库,如今古城以东、以北的几个区县都用上了黑河水。

在有水的日子里,市上一位老书记去了部队,这是欢送黑河施工老兵要走的季节,礼堂里开着大会。老书记说,1200余名官兵参加黑河引水工程,600多人腰肌劳损,近百人劳累过度,受伤住院(事实上两三年后还有30多人在陆续住院)……书记在主席台上有些控制不住,掏出手帕,反复擦掉流淌在脸颊上的泪水。书记后来站起来向战友们鞠着躬说,他是替几百万古城人民流泪!

很久以后,老政委要调任其他部队,临走时,他反复陈述在云南前线、护城河、挖黑河的日子,无法忘记却又带不走这份记忆,提出把黑河施工这段故事补充写进向军旗告别仪式的誓词里,让参与援建工程的老兵们把它带回老家,留在对军营生活的记忆中!后来我和阳子给政治部提交了誓词中的一段内容,76个字我俩反复推敲修改了10天。

鲜艳的军旗下,列队整齐的老兵摘掉了肩章领花,没有了军衔的他们在军歌声中举着右拳:将军山下,挥汗如雨……宣誓的老兵,个个脸上闪着泪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