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系报社情牵同仁

心系报社情牵同仁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云沼、杨庆祥两位前辈,同样是从吉林日报社走出去的名人。“吉林日报社,这方小小的沃土,曾经培养出一批名记者、名编辑,著名评论员。积业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员,由于他的业绩显著,1972年《红旗》杂志社点名调他去做编辑工作。”字里行间,充溢着二老对党、对国家及对吉报、吉报人的那份炽烈的爱、浓浓的情。

王桂珍

2016年5月末的一天,当把社长、总编辑签批的一篇题为《德业双馨便是碑——致敬好党员王积业同志》(6月1日《吉林日报》2版刊发)的署名(刘云沼、杨庆祥)文章复印件,交给一编室主任后,拿着原稿回到办公室,手稿扉页上两位前辈写给社长的亲笔信映入眼帘:王积业同志是从吉林日报社走出去的名人。他的事迹很感人,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在病中爬了几天格子,撰此小文,也是“两学一做”的答卷……。

刘云沼、杨庆祥两位前辈,同样是从吉林日报社走出去的名人。刘云沼为省政协原主席、《吉林日报》原总编辑,撰写的《西江春早》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杨庆祥为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城市晚报(时为城市时报)首任总编辑。王积业又是怎样一个人?能让两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如此牵挂,是什么精神让两位年已古稀的老党员,不顾年迈,在病中毅然拿起笔来,一笔一画认真地书写着“两学一做”的答卷。

看惯了用电脑打印出来的稿件,愈发觉得眼前这一沓手书稿弥足珍贵,这篇被二老称之为“小文”(5000余字)的稿子,字迹工整,31页稿纸上,无一处涂改。

轻轻地展开稿纸,一字一句、一页一页地认真阅读起来,迫不及待地想在文章中找到答案。

“事业有成,积淀于勤奋学习。记得1954年积业刚踏进报社的大门,就畅游于知识的海洋。3年里,他读了上百部古今中外名著,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结合工作需要,他学习了有关政治经济学、森林经营、商业经济、工业管理、土壤学、植物学、生物进化论等各方面的书。他是拼着‘小命’充实自己。‘学,然后知不足’。在他看来,‘当一名合格记者应当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

“吉林日报社,这方小小的沃土,曾经培养出一批名记者、名编辑,著名评论员。积业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员,由于他的业绩显著,1972年《红旗》杂志社点名调他去做编辑工作。”之后,曾担任《红旗》出版社副社长;新闻出版总署党委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机关党委书记、编审、副总编辑。

随着稿纸的不断翻动,王老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渐渐立体、丰满起来。他16岁参加工作,就和新闻出版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从1951年在《吉林日报》一版头题发表一篇新闻报道,到他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我还有许多事要做呢,还有几篇文章没有写完,还有一部书没看完,《大百科》74卷没有审完……”王积业老师的生命在他58岁时戛然而止,定格在1992年的冬天。“他一生辛勤笔耕,乐此不疲,不思安歇,直至烛光湮熄的那一瞬间。”

“积业同志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漫长的笔墨生涯中,日发千言,无一字之虞。他轮岗当记者时,采写大量新闻,没出现一个数字的差错;他当编辑时,日编数千字(定额为5000字),连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搞错过。他的字迹总是那样流畅、工整,从头到尾不走样、不失笔。王积业同志,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把工作干得非常出色,都能发挥模范骨干作用。他是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员、党的好干部、我们学习的榜样!”

两位前辈在病榻上用心、用实际行动书写的这份答卷,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字里行间,充溢着二老对党、对国家及对吉报、吉报人的那份炽烈的爱、浓浓的情。自己已深深地被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高尚情怀、老报人的新闻意识、老党员的责任意识、老领导的大局意识所折服。

终于明白了,社长张育新为何要把这篇追忆文章作为重点报道,在吉报上刊发;明白了,总编辑陈耀辉要留存的不仅仅是报社老领导珍贵的手稿,还有吉报人的敬业精神和吉报的优良传统。

虽未与三位前辈有过工作上的交集,甚至都不曾相见,但是报社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将影响自己的一生。作为吉报人,为《吉林日报》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而骄傲,为我是“报二代”而深感自豪!

在“七一”党的生日即将到来之际,谨以个人的名义向报社前辈、老党员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作者:《吉林日报》编务办公室副主任、高级记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