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五行”文化产生兴趣,始于中学时代。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读过《尚书》中的一些章节。《尚书·甘誓》和《尚书·洪范》里,首次论及“五行”思想。由于古文基础差,少不更事,对书中之意,食而不知其味,从此几十年弃之不学,头脑荒芜了。及至晚年,才找回失去的脚印,在专家的指点下,选读了一些涉及“五行”的原著,如明朝张居正直解的《尚书》,英国李约瑟著、陈立夫主译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山大学中文系主编的《礼记精华》以及其他文献。几年下来,若痴若木的脑袋开了一点窍,随时作了一点读书手札,藉以就教方家。
“五行”的序位
“五行”是中国古代一门科学。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木、金、土这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到了汉代,“五行”发展为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系统理论,并同阴阳关系结合起来。
近代,人们都把“五行”口语化为“金、木、水、火、土”,实际上,“五行”有多种排序:
生序(太初创始之序):水、火、木、金、土。出处有三:一是《尚书·洪范》,二是《逸周书》,三是《关尹子》(又名《文始经》《关令子》,全名《文始真经》)
相生序:木、火、土、金、水,是讲“五行”相生关系的。出处也有三,一是《管子》,二是《淮南子》,三是《论衡》。
相胜序:木、金、火、水、土,是讲“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很重视这种关系。出处有三,一是《国语》,二是《白虎通·德论》,三是《淮南子》。
近世序:金、木、水、火、土。这一组的相关关系,我们无话可说,因为它本身毫无意义可言,也许是约定俗成的口头语。
“五行”与“五帝”
“五行”与“五帝”二者本无什么必然关系,但在古籍中,都把“五行”和“五帝”对应起来论述,也许是“天人感应”吧,不过,中国的“五帝”,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史上有多种说法:
黄帝、颛琐、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太嗥、炎帝、黄帝、少嗥、颛顼(《礼记·月令》)。
少嗥、颛顼、高辛、唐尧、虞舜(《帝王世纪》)。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皇王大纪》)。
这五帝的本性是“五行”。《礼记·月令》说:
东方:木也,其帝太嗥:
南方:火也,其帝炎帝;
中央:土也,其帝黄帝;
西方:金也,其帝少嗥;
北方:水也,其帝颛顼;
这一解释,完全符合第二种相生的顺序(木、火、土、金、水)。许多研究者很重视这一排序。
“五行”与“天帝”
除了上边讲的“五帝”外,还有“天帝”之说。这种说法,来自于战国的“五行”家,但儒教和佛教在祀典中,都安排了“五帝”的神位。
天上的“五帝”是:
东方:青帝,帝名为灵威仰;
南方:赤帝,帝名为赤火票弩;
中央:黄帝,帝名为含枢纽;
西方:白帝,帝名为白招拒;
北方:黑帝,帝名为计先计。
天上的五方大帝,管理天上人间的大事,但轮流“执政”,按季节分工:春季,青帝;夏季,赤帝;季夏(六月叫季夏),黄帝;秋季,白帝;冬季,黑帝。他们是按季节同“五行”发生联系。天上的“五帝”是人?是神?难说。但他们的名字颇怪异,不像中国的神(人),是否是从印度梵文直译过来的,不得而知。
“五行”与“五岳”
“五岳”形成的真正原因,是若干亿年以前(一说24亿年,一说20亿年)地壳运动的结果。
据最古老的《五岳真行图》记载,“五岳”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以此顺位与“五行”相对应,确立了“五岳”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嵩山的中岳庙的碑文上,以诗文代铭文,作了形象的叙说:
夜坐不厌山中川,
昼行不厌山中云。
云飞月落兴无尽,
按图指点岗峦分。
此图真形号最古,
天垠名山惟有五。
兼葭日亲在东南,
莲花仙掌开西土。
这首诗,印证了《五岳真行图》,也形象地勾勒了五岳的形态与地理位置。
按照《述异记》记载,“盘古氏的头为东岳、腹为中岳、足为西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这个远古的美丽传说,把“五岳”拟人化了。一个人的五部分就是“五行”的五种元素。
“五岳”也是五种文化:
齐鲁文化:泰山。
中秦文化:华山。
楚文化:衡山。
燕赵文化:恒山。
中原文化:嵩山。
按照自然景观来说,泰山雄,华山险,衡山秀,恒山奇,嵩山奥。这五个字,又叫“五势”,分别同“五行”对应。
“五行”的玄化
按照“五行”的第二排序,即木、火、土、金、水来排列,同“五行”玄化的词语,比比皆是:
五福:《韩非子》卷六解释说:“全寿富贵之谓福。”但最早提出“五福”概念的是《尚书·洪范》的“五行”说:“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说明我们的祖先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
五时:春、夏、季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臭:膻、焦、香、腥、朽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宫:苍龙、朱雀、黄龙、白虎、玄武
五辰:星、日、地球、宿、月
五星:风、暑、雪、寒、雨
五国:齐、楚、周、秦、汉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五事:貌、视、思、言、听
五政:宽、明、恭、力、静
五部:司农、司马、君之宫、司徒、司空
五虫:鳞(鱼类)、羽(鸟类)、倮(人类)、毛(哺乳类)、介(有甲类的虫类及水族)
五牲:羊、鸡、牛、犬、豕
五谷:麦、菽、稷、麻、黍
五祀:户、灶、中雷、门、行
五脏:脾、肺、心、肾、肝(《黄帝内经》)
五体:筋、脉、肉、皮、骨(《黄帝内经》)
五官:眼、舌、口、鼻、耳(《黄帝内经》)
五志:怒、思、喜、忧、恐
五正:正义、正气、中正、正人、正大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用:恭、旺、睿、从、聪(《太玄经》)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夫妻(《河洛精蕴》)
五刑:墨、劓、非刂、宫、大辟
五兵:矛、戟、剑、戈、铄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五服:根据生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将丧服与服丧期限,规定了五种制度。按照这种制度,上五世: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下五世: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五服之内为亲属,五服之外,“亲属竭矣”(《礼记·大传》)。换个说法,叫做“六亲不认了”。
五神:勾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
由于“祝融”与火相对,成语中的“付之一炬”,常常可以与“付之祝融”通用。
按照“五行”的对应关系,还有许多“五”的衍生词,至于附会之词就更多了,这里不再列举。(注:以上各词除已有的注释外,均见《春秋繁露》《五岳探秘》等)
余论
中国人为何钟情于“五”呢?“五”是吉数、极数,也是玄数,但主要原因在于它同“五行”相对应,藉以解释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那么,“五行”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个谜一样的问题,由于自己学识水平所限,不得其解。
最近,应我之请,上海复旦大学专攻哲学的宋海涛学友,对甲骨文做了一些探索,初步证实“五”是甲骨文中的五位制的数,是结绳记数的一大进步(详见英国李约瑟博士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第1—38页,科学出版社,1978年)。另有《周易·系辞下》说“天数五,地数五”,也说明,“五”是一个进位数。至此,我们可以说,“五行”及其玄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