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信交往中,使用敬语,讲究礼仪,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传统的信函,有固定的书写格式和礼貌用语,但特别繁琐。辛亥革命以后,破除了许多封建陈规,但一些有生命力的精华仍然保留至今。新中国成立以后,进入了新社会,某些冗赘的礼貌用语,为人们所弃,渐渐淡出了。但在教育界、文化界、新闻界、出版界以及文化素养较高的老年人当中,仍然使用必要的礼貌用语,特别是在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在海外的华人中,某些礼貌用语仍然“鲜活”,守礼如常。
这里,仅就大家似曾熟悉而又疏离的部分适用的礼貌用语,略陈管见:
信函开头的礼貌用语
对于至亲长辈,称谓上勿加名字,称谓之下可加“大人”“膝下”字样,也可以简化直称现代语,如“父亲”“母亲”“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但不可古今混杂,将口头称呼与“大人”连用,如“爸爸大人”,这样就闹出了笑话。
对叔伯姑舅,通常不称名,但可称排行,如“大伯”“二叔”“三姑”“五姨”,对长辈的女性如果未婚,不可称“母”。
对一般尊长,熟悉的,可称名或字,然后加“世伯”“世叔”“吾师”“仁丈”,然后可加“尊前”“尊鉴”,如“某某世伯尊前”“某某世伯尊鉴”。对不熟悉的,只称姓名,然后加上对方的职衔,再后亦可加“先生”二字,如“某某局长先生”。如果为加重文义,亦可再加上“赐鉴”“尊鉴”。“懿鉴”仅指年高女性。如果对方职务不太重要,则可略去敬语,如“某某科员尊鉴”,会误认为是反敬或大不敬。
对于贤者或学问高于自己的,可尊为“师长”“学长”,然后加上“道鉴”“丈前”“道席”。受到直接或间接教诲的,可称“恩师”,对于有益于自己人生成长和事业进步的,应称之为“业师”,然后再加上“道鉴”“道席”等。
对于一般平辈,熟悉的可省去姓而称名,然后再加上“先生”“吾兄”“仁兄”。同姓的,可用“宗兄”。称兄道弟时,不论年龄大小,均可称兄,以示敬重。
对于同学,则称“学兄”“学长”“同窗”,对于不熟悉的,姓名并用,然后加上“先生”字样。
“先生”二字,通常用于男士,是“女士”的对应词。但对社会角色特殊,学贯中西,德高望重,享誉文坛、教坛、政坛的女士,也可尊崇为“先生”,如“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杨绛先生”等。
对有职称、学位的,可直称“教授”“博士”“医生”“律师”等,职称后再加上“大鉴”“台鉴”“雅鉴”。文教界可用“道席”“文席”“撰席”“道鉴”“鉴示”等。
对于军政界重要人物可用“勋鉴”“钧鉴”“座下”“麾下”这些敬语,必须加于职务之后,如“某某军长勋鉴”。上述敬语目前只有台湾使用。
对于编辑、记者、作家和经常与文事活动打交道的人,不论年龄几何,均可用“撰席”“砚石”敬语。
对于工商界人士,通常用姓名加职务,然后再加上“惠鉴”,如“某某总经理惠鉴”。“惠鉴”不能用于军政界。
对于对方夫妇,尊辈可用“先生暨夫人”,后面加上“同鉴”“均鉴”;平辈的可用“某某伉俪”,然后加“同鉴”“均鉴”。
对于宗教界人士,通常称法号加“大师”“禅师”“法师”“道师”,然后加“清鉴”“慧鉴”“坛鉴”。
受信人的称谓,应写于信纸的第一行顶格。正文另起一行,缩两个字开始。这一格式,始于汉朝,至今未变。
凡使用敬语写信,不可用手纸或烟盒纸书写,不雅则不敬。
信函结尾的礼貌用语
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用“敬请”“敬叩”。低两格占一行,再另起一行顶格,然后用“金安”“福安”。
对一般长辈,用“敬请”“敬候”,而不用“叩”(叩是膜拜),然后用“崇安”“尊安”“教安”“敬颂”“敬祈”“道祺”“福祉”“敬礼”等。“请”“候”与“安”可以连用,“颂”与“祺”“祉”也可以连用。
对于一般平辈,可用“即颂”“即请”“顺候”“顺颂”(顺是随便之意,不可用于长辈),然后是“贵安”“近安”“台安”“时祺”“时绥”“日绥”;对于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界则用“文祺”“道祺”“撰祺”;对工商界可用“筹安”“财安”;对军政界可用“公绥”“钧祺”“钧安”“勋安”。问候对方夫妇用“俪安”;祝福全家幸福用“阖府康泰”,“阖”不可用“合”或“閤”字替代。
平时,根据四季节令,用“春安”“夏安”“秋安”“冬安”。在请安之前可加上“恭祝”二字。
发信人的署名,在信纸的右下角(西方人的署名则在信纸的左下角)。根据与收信人的不同关系,署名时,标注辈分(身份)姓名、或雅号、或室号、或笔名、或昵称、或不具名,但年月日是必写的,现在通行阿拉伯数字。
在姓名后,常常使用落款敬语。对长辈用“敬上”“敬禀”“敬叩”;对师长,自称“学生”“弟子”“受业”;对一般平辈,自称“弟”或“友”,然后是“上”“敬上”“敬启”“谨启”“拜启”;对同学谦称“学弟”“后学”;对子女,自署“父示”“母示”,一般不加姓名,然后加“草”“白”“匆笔”“时合”。
如果是复信,对长辈或平辈均可用“敬复”“谨复”“拜复”“敬呈”“专此”“简复”等。
信函当中的礼貌称谓
除了信函的开头和结尾应使用敬语外,信函中的礼貌用语也是很有讲究的。
称对方亲属常常加个“令”字。如称对方父亲为“令尊”“令严”“令翁”;母亲为“令堂”“令慈”“令萱”;此外,有“令兄”“令弟”“令侄”“令亲”等。
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公子”;女儿为“令爱”“女公子”“令千金”;称对方的夫人为“尊夫人”“嫂夫人”(关系比较密切者)。
向对方称呼自己亲属时,常常加一个“家”字,如“家父”“家母”“家慈”“家兄”“家妹”或“舍弟”“舍妹”(“舍”与“家”同义)。
称已故的长辈,要加上一个“先”字,如“先父”;平辈亲属要加上一个“亡”字,如“亡兄”等。
信函中,称谓的通俗化已成大势所趋。1915年,“中华民国”时期,已明令废止“大人”“老爷”的旧称谓。互称“同志”,始于同盟会,原来仅限于同盟会成员使用,20年代初扩范为国民党、共产党内部使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同志”流行于全社会。“太太”“小姐”“先生”,新中国成立后不令而止。其中的“先生”的称谓仅适用于中国共产党以外的民主党派和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到了20世纪80年代,“先生”的称谓“复活”,但主要流行于城市,农民之间互称“先生”的少之又少。“师傅”原为有师徒关系的专有敬语,现在也流布于全社会。“老总”原来是士兵对高级长官的专用敬语,现在扩展到企业,如某总经理,简称“某老总”。
信函中的礼貌用语的兴废,是由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决定的。我们的前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一整套信函敬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许多敬语,言简意赅,深刻精炼,仅仅一两个字,就表达了浓浓的情、深深的爱,这些优秀文化要继承发扬。但来自传统社会的信函敬语,难免带有封建社会文化要素,它也不可避免地要被清除。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创造、创新具有时代意义的信函敬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