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
惊蛰时节,邀集数文友慕名寻访安湖书院。安湖书院位于兴国县古龙岗镇江湖村,南宋咸淳八年(1272)始建,文天祥曾为之作《赣州兴国县安湖书院记》,是兴国县最早的书院,也是当时唯一的最高学府。
一条水泥乡道顺山势蜿蜒,如丝带般缠绕在崇山峻岭中。我们在一个交叉路口停车,陪同的镇干部说,转过那幢民房,前面就是安湖书院旧址了。
尽管出发之前,镇里的朋友一再说“没什么可看,来了可能要失望”之类的话,我表示没关系,“只为了却一个心愿”,而当他指着一个空空荡荡的操场,说这里就是安湖书院时,我的心禁不住“咯噔”一下,深深的失落与茫然顿时涌上心头。
难道,这里就是享誉数百年,文天祥题写院名并作记的安湖书院吗?村干部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座旧学府先后成为安湖公社办公场所、江西二六二地质勘探大队八小队驻扎地。1972年起,江湖村小学从河西的祠堂移至安湖书院,直至现在。
江湖小学老师钟先明是本地人,从小在书院读书,后来又在这里教书,他看着书院一年年衰老、颓败,直至完全倒塌。他拿出一份书院平面图纸,向我们描述着书院曾经的规模。
据文天祥《安湖书院记》记载,最初的安湖书院有絜矩堂、先贤祠,还有以“笃志、求敏、明辨、主善、率性、成德”等命名的书斋。临溪有一个门楼,挂有文天祥题写的“安湖书院”牌匾及对联:“安士敦云登道岸;湖山拱秀壮文轩。”钟先明说,匾额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烧毁了,如今仅存一个修复后的门楼,孤零零地立在围墙边上,守护着曾经的辉煌。
据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知县唐子仪重建遭火烧毁的安湖书院。正德十四年,知县黄泗因其地处边远,迁建于县城东郊。嘉靖二十五年,推官林万潮、教谕徐升重修,以课诸生,吉水罗洪先为之记。万历三十一年,安湖书院改为名贤祠。清咸丰十一年,衣锦乡人钟润兰、邹鸣凤、谢国华等捐资在安湖书院原址重建。
重建的安湖书院占地208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古朴结实,整体为“回”字形,前后三进,上下两层,栋宇鳞次,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四周环筑卵石围墙。史料记载,兴国县乡间文化人张恨水曾为书院题写对联:“安焉圣,复焉圣,乐趣乐孔颜,以文为礼博且约;湖有鹅,洞有鹿,源渊溯朱陆,辨利辨义异而同。”
书院教育重在陶冶人的品格,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往往都建于山清水秀、景色如画的幽静处。环顾江湖村,只见周围山峰秀美,绿树浮岚,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果然是静心修学的好地方。远处的山峦薄雾笼罩,仿佛青纱拂面的少女,显现出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朦胧美。古人选择在这个偏僻的山村修建书院,确有他们的理由。
由于缺少资金,民国以来,对安湖书院的修缮只能是修修补补,年复一年地艰难维持着。1997年春天,书院后厅倒塌。此后便如雪崩一般,朽烂的木头再也无法承受住岁月的侵蚀。至2001年,这座宏大的建筑便所剩无几了。
为了学生的安全,政府在书院后面建了一排平房作为学校教室,把剩下的残墙断壁全部拆除,平整成一个操场。为保留原址,特地将房屋基础、台阶、天井等完整掩埋在操场之下。钟先明说,掩埋之前,他和村干部一起用皮尺仔细丈量,绘制成建筑平面图纸,算是保存了一份对书院的记忆。
钟先明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接待过许多曾在书院求学的各界人士。他们瞻望母校,怀念当年就读的美好时光。面对完全倒塌的书院,他们叹息,寄希望于有朝一日能够重建。
我倒是觉得,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一座代表着封建教育的古书院倒塌了,并不是什么非常严重的事情。如今,中学教育基本普及,即便是农家子弟,读大学也早已不再是难事。然而生活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五光十色的诱惑面前,如何学习先人们的治学精神,摈弃浮躁,找到一条静坐书斋、扎扎实实的治学之路,才是至关重要的。
向钟先明挥手告别时,我发现他的眼里有几许期待,一星泪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