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之(Ⅰ ) (Ⅱ) (Ⅲ) (Ⅳ) (Ⅴ) (Ⅵ)敦煌莫高窟(含榆林窟, 东、西千佛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敦煌莫高窟的评价是: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丝绸之路的枢纽上。远在公元前5世纪,亚洲北方的草原民族便开辟了欧亚大陆的交通路线。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汉张骞两次通西域,打通了横贯亚洲大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拓通了我国到中亚、西亚各国的贸易路,从此, 中华文明代表着东方文明的最高成就远播欧亚各国。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给这条人类文明运河、亚欧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起了一个浪漫而富有诗意的名字:丝绸之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为确保丝路畅通,在河西走廊设敦煌郡。扼守丝路南北两道要塞玉门关、阳关的敦煌,从此成为丝路咽喉,也成为中西文明荟萃之地。莫高窟便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洞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坐西向东,与三危山遥遥相对。南北长1610米,上下五层。有从东晋至元代的492个洞窟,塑像2000尊以上,壁画4.5万多平方米,是我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莫高窟创建于东晋太和元年(366年)。据说当年有位名叫乐尊的和尚西游到此,在夕阳西照的三危山上看到金光闪烁,如有千佛现身,便怀着虔诚敬意在“灵岩圣地”鸣沙山发愿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三危山属第四纪岩层玉门系老年期山岩,含有丰富矿物质。 当天气晴朗、空气洁净时, 夕阳映照下赭红色沙砾岩晶莹闪光,现出奇景, 引人入胜)。从那时起历经前秦、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等朝代,历时4~14世纪,前后1000多年开凿了1000多个石窟,并在这些洞窟里创作了大量壁画彩塑。由于岁月剥蚀、人为破坏,现存石窟492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精美彩塑20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建筑群5座,以及藏经洞出土文物5万多卷文献和艺术品。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历时最久、 内容最丰富的古代艺术博物馆,其价值与地位远远超过闻名于世的印度阿旃陀石窟和阿富汗巴米扬石窟。这些艺术品不仅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艺术天才的结晶和智慧的象征,也是人类文化遗产。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人类珍贵文化遗产。实际上,广义的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和东、西千佛洞。如果加上榆林窟和东西千佛洞,敦煌莫高窟现存石窟550多处,壁画有5万多平方米。
1. 敦煌壁画
古代的画工用矿物颜料在极其昏暗的灯光下,以无比的智慧和天才描绘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些壁画现存4.5万多平方米。从内容上分为七大类:佛像画,故事画,神怪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和装饰图案画。其中最著名的有:①290窟(北周)长达25米的佛传故事画,描绘了多达87个场面的内容。这是我国现存早期最完整的传记性连环画。规模超过印度阿旃陀石窟同类题材。② 249窟和285窟(西魏)顶壁画不但是典型的道教题材,而且保存了汉晋以来传统的中原神仙信仰思想和丰富生动的神话故事。壁画上的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青龙、白虎、玄武、朱雀、雷公、风神、电怪、开明、三足鸟等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的神话资源。令人惊叹的是其中竟出现了驾着战车的太阳神阿波罗的形象。③隋唐时代出现的大型经变画在莫高窟有20多幅。它们以恢宏壮观的气势和场面表现佛国世界,反映了盛唐气象和社会面貌,如《西方净土变》《弥勒上生变》等。经变画中佛坐正中莲花,两旁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诸弟子环绕。前座伎乐列队,丝竹齐鸣,庭中天女婆娑起舞。碧波玉池中,珍禽莲花交映。天宫楼阁巍峨,空中迦陵频迦、香音神翱翔,花雨纷纷,美不胜收。经变画中的《雨中耕获图》《丝路行旅图》《各国王子使者图》《剃度图》以及其他体育、卫生、艺术、婚姻、民俗的图画生动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其中最精美的就是112窟经变画里的《反弹琵琶伎乐图》。④佛教史迹画中著名的有初唐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 420窟《商旅图》等。⑤供养人画像中最著名是156窟的三幅大型的出行图:《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张议潮夫人宋氏出行图》《回鹘公主出行图》。它们是晚唐五代河西走廊地区上层社会生活的再现。此外还有61窟的《五台山巡礼图》。⑥图案画中藻井、平棋、龛楣、冠服、器用上的精深奇巧构图,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价值。现代西方印象派著名画家凡·高、高更、马奈绘画创作的某些手法,在莫高窟的古代壁画中其实已经出现了。今天许多美术工作者、美院师生都已将莫高窟作为采风、实习的美术资源宝库。总之,敦煌壁画是形象的历史。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中古时期西北社会、生产、生活、风俗的历史面貌, 同时在艺术上也达到了人类文化在同一阶段不可企及的高峰。
2. 敦煌莫高窟彩塑艺术
敦煌莫高窟彩塑艺术是世界雕塑艺术的奇葩。现存北魏到清代塑像2000余身,另有1000多身影塑作品,堪称世界雕塑艺术长廊。这些彩塑制作工艺十分科学、严密,有佛陀、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地鬼。但它们突破了佛教造像的局限,以现实生活中的梵僧、胡商、宫娃、艺伎、武士、百姓为原型创作,栩栩如生。特别著名的有:①南大像和北大像。南大像在唐开元九年(721年)开凿的第130窟内,通高26米,仅头部就有6米。造像脸形丰满, 目光慈祥,神态庄严,比例适度,代表了大型彩塑的完美水平。北大像是96窟(九层楼)倚坐弥勒像,通高34.5米,建于唐代,为全国第五大佛、世界现存室内泥塑第一佛。②建于唐大历十一年(776年)的148窟涅槃像集中体现了敦煌彩塑工艺的精华。涅槃像长15米,右胁而卧,睡态安详,有一种解脱升华的睡美人神态。围绕睡佛的身后塑有十大弟子、菩萨、天龙八部、罗汉、佛姨母、各国众徒等举哀图83身,神态各异。延及南北两壁的巨幅涅槃经变画长23米,高2.5米,总面积76平方米,包括66个榜题情节,绘有500多个人物形象,这是空前绝后的《涅槃经变》。 158窟的释迦牟尼涅槃卧像面部造型饱满润泽,双目微闭,含唇微笑,神情恬静端庄,在塑像的构图造型上充分考虑到了瞻礼者的视觉感受,无论从何方向看,都是娟秀清逸的面容。③45窟(盛唐)内有彩塑一铺七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从整体水平代表了莫高窟彩塑的艺术性:佛的庄严,胁侍菩萨的妩媚恬静、体形的优雅,伽叶、阿难各具心理特征的神情,天王的威猛,地鬼的狰狞,辅以《观音经变》富丽堂皇壁画的图案装饰,反映了盛唐石窟造像的气象和风格。在1000多年前的世界上可以说是最辉煌的作品。④在敦煌彩塑中,有三身被人们称为“东方蒙娜丽莎”的佛菩萨塑像名扬世界。一是北魏259窟的禅定佛。体态典雅优美,蛾眉弯月,嘴角会心微笑,美目微闭俯视众生,令观之者心身俱受极大感动和解脱。二是45窟的供养菩萨。实为唐代贵妇美姬的化身,体态呈优美S形,面部丰腴高贵,双目微合,周身缨珞丝帛。塑像原为两尊,可惜其中一踞蹲像在1922年被美国华尔纳盗去。但仅此一像就让哈佛大学小小的福格博物馆名噪世界。三是194窟的供养菩萨。
3. 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的一批书籍的总称,指敦煌所出的公元2至14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总数量约5万卷,其中佛经约占90%。 目前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地。 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6万余件。敦煌莫高窟秘藏的5万多卷遗书和绢本绘画、刺绣等艺术品等其他文物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被誉为20世纪的文物大发现,这批珍贵文献堪称“中世纪的大百科全书”。敦煌遗书以其内容广博、资料珍贵闻名于世,它的发现推进了中世纪中国和中亚的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字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艺术、书志学、历史地理学、科技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形成20世纪的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
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它的内容虽然是宗教性的,但辉煌的艺术成就,不仅是民族艺术历史的真实记录,而且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灵魂的力量。我们通过宗教表现的形式,还可以看到丝绸之路上古代人民生产生活和民情民俗的种种情形。这些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及民族关系和中外友好往来等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二、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旅游
(一)评估莫高窟文化遗产环境承载力和旅游容量,限制旅游流量
丝绸之路的旅游吸引力首先来自作为历史见证的丝路文物,主要包括石窟艺术、 出土文物、古城及古建筑等历史遗址。由于它们的真实性、唯一性和不可移置、不可复制性,其中许多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和珍贵文物。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不但关系到可持续旅游发展,而且关系到人类文化遗产,历来是十分敏感、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丝路旅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由于特殊的历史、 自然和现实情况,尤其面临着严峻形势。经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腹地探险的掠夺性高潮之后,近20年来我国旅游高速发展,丝路旅游大规模开发再次对丝路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事实上,在旅游资源的自然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不能容许的条件下,大规模旅游活动对丝路旅游文物资源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损失几乎不可补救。前些年敦煌莫高窟每年超负荷旅游造成的后果严重。因为这种后果是不可逆转、不可挽救的。因此敦煌世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如何双赢,成为最紧迫的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减轻旅游对石窟艺术的损害,敦煌研究院科学评估石窟承载力和旅游容量,细分了游客类别,把洞窟分为特级、甲级、乙级等几个等级,以门票价格杠杆将绝大部分普通游客限制在易于保护、旅游容量和承载力较大的十几个乙级洞窟参观。在三危山下修筑敦煌艺术馆,复制部分特级、甲级洞窟,陈列珍贵的壁画、塑像临摹作品和敦煌出土文献文物。特、甲级洞窟只对少数研究者和特殊旅游需求的游客开放。控制、限制莫高窟游客日容量6000人次。这样虽然减少了经济收益,但却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莫高窟,也满足了不同旅游者的要求。
(二)围绕莫高窟文化遗产,开发多样化敦煌文化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供给,减轻莫高窟旅游压力
其实在敦煌,莫高窟仍然是龙头,敦煌多少年来景区景点还是那些,没有增加多少。但敦煌旅游近几年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敦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方面。着力打造美术敦煌、数字敦煌、影视敦煌等12个品牌,实施了47个文化旅游项目,在18个旅游客源地和国内外12家知名媒体开展旅游推介宣传,培训旅游从业人员2万多人次。大数据统计显示,虽然莫高窟实施游客限流,但并未影响敦煌旅游。 自2012年起,敦煌旅游连续3年百万人次增长。2014年旅游总人次507万人, 同比增长26.2%;旅游总收入48亿元, 同比增长28.5%。 2015年1~6月游客251.36万人次, 同比增长37.37%;旅游收入24.27亿元, 同比增长39.9%。团队游客21%,散客79%,散客中80%以上是自驾车。就莫高窟这么一个地方,每年游客80万人次。2014年敦煌旅游人均消费已经达到946.75元。
(三)控制旅游开发强度,加强旅游软开发力度
敦煌旅游重视旅游市场的服务质量,旅游产品从硬开发向软开发转变。景区营销产品从过去的硬资源向微体验拓展。用“互联网+”的思维改造景区服务环境,景区全部实现高速免费、Wi-Fi覆盖和自动导览,宾馆饭店全部上网预订。价格透明,服务可评。购买景区电子门票或纸质门票均可在3日内多次进入景区。同时,敦煌组建智慧旅游公司,实现了线上营销突破。布设了天猫、京东、去哪儿、百度直达号四大交易平台、开放式电商交易系统,借助24个自媒体平台,建立线上营销渠道扩大宣传效果。敦煌旅游微博平台粉丝20.3万人。敦煌旅游天猫旗舰店浏览量29.5万次。
敦煌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已经走上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双赢的良性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