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其昭
古时候,但凡有名气的寺庙、道观大多辟有书院,而安仁山能仁书院就是这样一个办在寺庙的书院。
安仁山位于富田街东面二十余里处,海拔528米,是富田境内最高的一座山。安仁山地处庐陵、吉水、永丰三县的交界处,以分水岭为界,东面属永丰,北面属吉水,西南面属庐陵。站在安仁山峰顶,由东而西远眺,猴子额、南木岭、龙口、王八岭、四脚垴诸峰匍匐于脚下,像一只只被驯服的猛兽。洲坑岭、羊牯垴、石桥尾、杨梅山、马鞍山、田西岽、栋头、横坑高岭垴群峰,如巨蟒一般蜿蜒西去。游目四顾,庐吉永泰四县的村庄恍若棋局,无限的风光尽收眼底。
能仁寺建在半山腰,寺前竹林,寺左桃林,文天祥有诗《山中感兴二首》为记:“载酒之东郊,东郊草新绿。一雨生江波,洲渚失其足。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采芝复采芝,终朝不盈掬。大风从何来,奇响振空谷。我马何玄黄,息我西山麓。山中有流水,霜降不自出。骤雨东南来,消长不终日。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挑灯看古史,感泪纵横发。幸生圣明时,渔樵以自适。桃花何夭夭,杨柳何依依。去年白鸟集,今年黄鹄飞。昔为江上潮,今为山中云。江上潮有声,山中云无情。一年足自念,况复百年长。但存松柏心,天地真茫茫。”寺右涧水长流,岸边两株被称为“活化石”的白果树,据说近千岁,其中一棵树径有两人合抱之大,约二三十米高,直至1998年才第一次开花结果,是这座千年古刹唯一的“见证人”。青山碧水生成安仁佳景,古刹银杏阅尽人间沧桑。如此美景,难怪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赖经邦会写出佳作《望四郡》:“翠岭长林,暮霭霞晖,掩不住古刹精舍。扶月峰头望四郡,栖霞岩下隐睡龙,知谁是?云舒云卷心中事,眼开眼合文山诗。涧水清,难洗卖国耻!”
能仁寺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国嘉禾甲寅年(232),元熙己未年五月扩建,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左、右、后三面为土夯墙,前面为木板墙,共分正堂、斋室、卧室、厨房五大间,很像民居。佛堂里莲花帷幔低垂,气氛庄严肃穆。里面供奉着菩萨30余尊,正殿中央供奉的是福主菩萨,两边排列的是四大天王和十八罗汉菩萨,大门内里左边有一尊杨戬菩萨,右边一尊迦叶菩萨。寺左为书院,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现已成为菜园。
站在废墟上,我一边想象着当年这里书声琅琅,学子们欢呼雀跃的情景,思绪穿越时空与他们交流,一边听僧人娓娓道来:柳塘街始建于三国战乱时期,盛于唐代,没于宋末。三国时期,先民为了躲避战乱和徭役税赋,富水河流域的平原沃土之地没有多少人敢居住,纷纷躲到花岩、栋头、铁坑、南源、新石坑、老石坑这样的深山大川里居住,逐渐形成了一条柳塘街,故民间有“先有柳塘街,后有富田街”之说。
古时,官府为了使财主之名名符其实,每年都要查验财主的财产,以便受到官府的保护。柳塘街上有个姓于的财主,每年都可拿出十万块银元给官府查验,故称“于十万”;另一个姓陈的财主只能拿出八万块银元,所以,只好屈居为“陈八万”。由此可见当时柳塘街的兴盛。居住在大山的人们需要有精神寄托,便在这里搭了一间茅棚,里面立一块石头为神,供大家祭祀。
有个叫严圭妙的陕西人来到安仁山,辟山种油茶,富裕后号召四邑乡民捐钱出力,在原址上垒石为庙,供奉五谷神,这才有了寺庙的雏形,成为富田镇最早建立的寺庙,也有了守庙和尚。七祖行思去广东岭南曹溪南华寺拜六祖为师的前后,都曾到寺庙挂单,因此,能仁寺与青原山净居寺颇有渊源。
唐高宗咸亨三年(672),湖北人氏张之易在寺里开设了“能仁经馆”,经馆先生姓邹名翔璪,是个饱学之士,方圆百里的学子齐聚他的帐下受业。以后,文天祥、邓光荐、彭殿元、解缙、邹元标等人曾来此游历、讲学,经馆更是声名远播。
我们在一块残存的青石板上见到了“能仁寺記”碑文:
能仁寺之兴始于吴,嘉禾甲寅年竖木桅茅亭,供如来三保观音文殊五榖神,善信不吝香资不畏道远而求子祈福祭祀焉。是岁,吴魏争雄于鄱阳,逐鹿于赣水,战祸连连,焉有不波及乡民哉。由是,乡民狼奔彘突,趋走于丘壑,藏匿于山林。安仁山大焉,沟壑纵横,峰脉迤逦,泉冽土沃,林木葱欎,拖家带口者趋之若鹜,久之,桅亭香火日盛也。
有陕西人氏严姓圭玅者,能吃苦劬劳,据山为业,昼夜辟山种茶,榨籽为油,盈余售賖,辄富也。彼颜慈心仁,馈贫者,货富者,从其业者如云,人心归焉。忽一日,圭玅振臂呼曰,桅亭祀神,风急火熄,可作一室邪?众声齐附,寻石垒墙,两日室成,严氏乃散发茶油抵资。成帝庚寅年,邻里感严氏之德,遂书栔椚额曰能仁寺。
元熙己未年五月
河南寒士姚菀氓谨记
到了明清年间,由名僧刘师任、曾衍柱等人重修寺庙,重设馆舍,延师讲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文学及佛门经典,并修有《安仁山志》,加之寺、庵两家合为一家,占卜抽签无不灵验。朱元璋游安仁山时曾说 :“安仁山的茶叶好,花岩的茶油好。”因此,朝奉者趋之若鹜,香火盛极一时。
乾隆皇帝游江南,喝茶时发现泡开的茶叶上出现“安仁”二字,甚为惊奇,遂钦定安仁山茶叶为贡品。这种茶树现在只剩下几株,茶叶泡开后也没有“安仁”的字样了。
解放后,江西省宗教协会批准能仁寺为佛教场所,保持正常的通信往来,享受各种不同的佛教待遇。但寺里的文物及历史资料在“文革”期间被洗劫一空。僧人们坚持不还俗,留在庙里的僧人除了早晚烧香礼佛,其余时间仍勤于耕种,与农人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维持生计。后来,一个名叫“尘俗子”(俗名叫欧阳常仁)的尼姑来寺里住持,直至2005年才圆寂。2011年,青原山派了两名僧人来寺驻锡。2012年重建院墙。
我站在这高山之巅,废墟之上,油然浩叹:不知是能仁寺创造了书院,还是书院振兴了寺庙?废墟就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也就毁掉了历史和文明,这无异于民族精神的自杀。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创造奇迹。
安仁山能仁书院,一首富水河畔的千古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