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树
乾隆年间一位姓杨的老人携家带口来到庐陵吉水金滩桑园村,见此地平整肥沃,青山绿水樟树环绕,东临赣江,交通便利,便住了下来。建房辟地,种水稻蔬菜,栽桑树,忙时种田,闲时养蚕。
赣水滔滔,沧海桑田,时光荏苒,岁月的年轮无声无息地转到了咸丰年间。近百年来,杨氏子孙渐次繁衍。他们保持着农村人固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当然也不乏有人读书吟诗,希望扔掉锄头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光宗耀祖。吉水“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的人文奇观深深触动了一个叫杨家琪的人。杨家琪读过两年私塾,深谙文化对于人的重要。他一直在镇上和南来北往的客商做生意,镇上赫赫有名的“芝兰斋”糕点店就是他开办的。忙碌之余,他仍不忘叫儿子杨应峨读书。杨应峨和来自枫江镇林桥村的欧阳武同班同学,两人潜心苦读,无奈杨应峨风里来雨里去,身体欠佳,以至影响学业,做了多年秀才一直未中举,入仕为官的念头渐渐断了,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芝兰斋”的经营中。欧阳武中了武举人,李烈钧时期做过陆军总司令。解放后,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省参事室主任,1955年担任江西省副省长。此是后话。杨应峨见同学一直风生水起,羡慕不已,扼腕叹息之后下定决心让自己的后代好好读书,出人头地,父子二人办书院的想法油然而生。咸丰五年,二人用经商积攒下来的大部分钱建起了联芳书院。
联芳书院系庐陵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高高昂起,仿佛听到阵阵嘶鸣。书院由双套七门(大门、临门)、左右厢房、正房、偏房、后厅房、大厅及落廒构成,面积约700余平方米。为方便学子饮食起居,书院两边临门还建有厨房、饭厅、厕所。东西两临门楣上面画有“程门立雪”“闻鸡起舞”图案,告诫子孙后代尊师重教,立志苦读,长大后学有所成报效国家。书院里行走较为通达,沟渠相连,中间天井采光极佳,排水防涝功能很好,整体设计合理,美观实用。每间房屋的窗棂形状各异,趣味盎然,可惜年久失修,又无人居住,大部分被盗走,剩下的也破损大半,辨认不清了。书院大门的石柱上嵌着一副对联,让人印象深刻,“依绿野以开堂长沐九重雨露,瞻紫辰而启宇快摶万里风云”。时光飞逝,物是人非,如今我们还可穿越时空,透过对联与古人的思维交汇融合,告诉我们要励志,要好学。
杨家传出了琅琅的读书声,空气里弥漫着书香和墨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一群身着粗布长衫的孩子在书院大声朗读。他们面前的讲台上,端坐着一位先生。先生清瘦,目光威严。他一手拿着焦黄的书卷,一手捏着戒尺,冷冷地盯着懈怠的学子。解放后,因为读书人越来越多等原因,联芳书院停办,村里另辟新址,建了一座学校,叫桑元小学。联芳书院作为地主财产,被分配给几户人家居住。100多年以来,饱受诗书文化长久熏陶的杨家人,言谈不俗,举止文雅。他们农作勤勤恳恳,他们经商童叟无欺,他们读书兢兢业业,他们做人正直本分。据我所了解,杨氏第八代杨循兆,也就是联芳书院创办人杨家琪的曾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做了镇中学的数学老师,杨氏第九代杨礼覃在井冈山大学当教授,其子杨义青九十年代中期考入清华大学,2003年赴美深造。进入新世纪,1983年出生的杨仁文考入南开大学,大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读金融专业研究生。杨勇于2004年山西大学电脑软件专业毕业,参加公务员考试,现在省委政法委工作。杨义宽井冈山师范学院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读研究生,现在安徽一大学工作。
……
今天的桑园村杨家,已成为百来户人家居住的村庄。田地里的稻子和蔬菜仍在,屋舍前后的桑树仍在,村口的茶水屋仍在,荷锄牵牛者仍在。可联芳书院已破败不堪。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着它的躯体,东边阁楼已倒塌大半,从下往上看可看到天空,盗贼的光顾更加速了坍塌。前些年,省、市、县许多专家、学者来此考察,他们被鳞次栉比精心雕琢的马头墙深深震撼,一致认为整个村落蕴藏着深厚的庐陵文化。2013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将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2月,被住房城市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村干部想借此东风,倡议村人共同筹资维修联芳书院,可应者寥寥。听到此消息,我的内心涌出阵阵感伤。
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人心浮躁不已,开口闭口铜臭十足,俗气到底,缺乏个性和思想。作为一个文学作者,写下这篇文章,其实是想给生命的历程中那部分冰冷送去一丝温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