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菊生
阳气始盛的六月,又到了教育收获的季节,为让学生高考时平稳发挥,考出好成绩,学校举行最后一次家长会。我踏进了书香千年,人才辈出的“学府”。尽管这里高楼林立,古樟婆娑,一派现代气息,可这里就是名噪了江西近千年的“复古书院”。
宋朝元丰四年,安福县令李康成在“学优天下,教之有序”的浪潮下,选东南一百三十步建文庙,为祭礼孔子圣地兼收生徒,创县学之先河。后朝廷令推新学,造养才德学府,元祐五年,又选城东南一华里的冻背重建,谓称“学宫”,年定额选招文生20名,武生15名。文学家、邑人伍诰在《创建学宫记》有记载。
在育人重教之风的推崇下,邑人刘宏仲在南乡建竹园书屋,明永乐年刘大渊重修,李时勉有记;邑人周奕建在秀水建秀溪书院,杨万里有记;邑人肖仪凤在城东南30里建石冈书院,号称安福四大书院;而论布局规模,“学宫”在其首,儒生只有考试选拔,才能升舍就读,称为公学,是县内最高学府,与神圣的孔庙一起,受邑人拜崇和敬尊。
之后,安福民间建书院之风兴盛,先后建有道东、石屋、东阳、道学、沪江、复真、兴文、同善、文昌、书冈、前溪、梅溪、近圣、南林、松元、玉斋、乐育、识仁、复礼、中道、安田、文明、宣州、冈文、象冈、铭西、天香、任仁、连山、友仁、祟文等41所书院,在院徒生近3000人。这在当时只有12万人口,地理位置偏僻的小县,别说在江南,乃至全国都是十分稀少。
至明朝嘉靖十三年,时任南京礼部郎中的邑人邹守益回乡,见“学宫”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很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便与知县程文德商议将孔庙迁出,在旧址上重建一所规模较大的书院,此举得到衙府大力支持和刘邦采、刘文敏、刘子和等县绅的赞捐。
经过两年多施工,一所规模宏大的书院拔地而起,招生规模比原先扩大数倍,邹守益亲自名“复古书院”。知县程文德在撰写的《创建复古书院记》中有详细的记述。之后,邹守益、刘邦采、王时槐、刘阳等理学精英以此为基地,联集王门弟子在书院建立“惜阴会”,隔月举行讲会,每次5天,淅江、庐陵、赣州、安福周边等地儒士闻风而至,为江右王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得到王守仁的高度评价。在王守仁撰写的《惜阴会说》和邹守益《惜阴申约说》篇章中,都有介绍。
理学思潮和江右王学的盛行,有力地促进了安福崇学尚文、尊师重教之风盛行,民间“盘箕晒谷,教子读书”的传统美德代代传承,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据《安福县志》记载,从宋雍熙二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的913年间,在朝廷每三年一届的会殿试中,安福共有460人考取进士。多人中状元、榜眼、探花,而且中进士的人数,有30次名列全省笫一。
特别是明朝中期,安福的文化教育鼎盛到最高阶段,从宣德五年至嘉靖二年的94年,安福中的进士数量,竟20次名列全省笫一,平均每7名进士,就有一个是安福人,在全国也为罕见。清顺治、康熙两朝共28次殿试中,安福又6次中进士人数全省笫一、两次第二。另外,自宋嘉祐元年至清光绪五年共842年,安福中举人1860人,在全省各县中举比例中也是名列前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个个辉煌的数字,一串串闪耀的光环……在这里,走出了彭时、彭华、吴节、刘实、张敷华、王懋中、周嘉谟、王学夔、赵璜等一代名臣;走出了像刘戬、李时勉、刘球、刘铎、郭宏化等为国敢谏言的忠臣;走出了邹守益、王时槐、刘阳、刘元卿等知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走出了王庭圭、王炎午、伍诰等著名爱国诗人;还有欧阳必进、刘元宾等著名的医学家、科学家。
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办近代教育,废科举兴学堂。“复古书院”更为“复古学堂”,受官学化和政治影响,仍为县学之首。宣统元年,朝廷颁新宪,崇欧洲办学经验,诏学堂更名学校,“复古学堂”又再次改为“安福县立高等小学校”。设初小、高小“四三”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三年,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等,共有13届学生在此毕业。名蜚海内外的“安福三杰”罗隆基、王造时、彭文应,以及爱国诗人王礼锡、国民政府中宣部长彭学沛等一大批名人,都先后就读过这所学校。
民国十九年,国内硝烟弥漫,安福四乡哀鸿遍野,学校停办。至民国二十九年,中华民族在苦难之际,“七君子”之一、邑人王造时从上海回乡,目睹学生升学无门,其时省府通令学校复课,命各县创办县立初中。王造时倡县绅周利生、王博之等人将学校修缮,筹组建校事宜,使停办10年的县立高小升格为“县立初级中学”。
值1958年,吉安行署批准“县立初级中学”增设高中班,更名“安福中学”,实行初高中并举新教学体制;1980年,改革开放初始,乘着教育改革的东风,又被列为省级重点中学;正当教改进入关键时刻,199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百忙中题写了“安福中学”校名,为腾飞插上了翅膀;至二十世纪末尾,实行初高中分离,“安福中学”成为一所独立的省级重点高中。
至此,“复古书院”历经文庙、学宫、书院、学堂、学校,以及私塾、初小、高小、初中、高中的多轮变迁;从最初招儒生20名,到在校2000多名国家全日制高中生的规模,跨越了近千年的光辉历史,这段历程实在太远太久。虽然古籍的儒生无法计算,但从1940年至2014年的74年间,共培养初高中学生达11万之众。从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以来,为国家输送了5000多名大中专人才。
而今,走进这所书香浓郁的千古书院,找不见丝毫古迹古物的痕迹,倒是那十几棵古樟树引起了我的关注。因为安福号称全国“樟树之乡”,樟树从古至今有几千年的栽种历史,它是安福古代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文化教育兴盛的见证者。宋朝时期,安福古城经历郡、州、县建制多次变化,城市规模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是赣中西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为美化城市,衙府号召民众在街道、庭院、路旁等地栽种樟树,至今安福千年以上的古樟比比皆是,严田还有一棵汉樟需十多人牵手相抱,为全国的“樟树王”。
据史料记载,学校内这群古樟与“复古书院”同龄,还有两棵是县令在筑造书院时亲手栽种的。它虽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风雨雨,但至今还是腰壮围粗,枝繁叶茂,就像一群顶天立地的汉子,喜展风姿,欢迎前来参观的游客。
突然,高大的樟树随风飘落几片绿叶,抬头望去,几只喜鹊在枝丫上叽叽喳喳,欢快嘻闹。顺着它们飞去的方向,排排整齐的教室,设施齐备的生舍,装备一流的体育馆、科技大楼、图书馆、食堂等楼群尽收眼底,在中心花园的衬托下,与古樟遥相辉映。校内的条条宽阔水泥路,伴随着特色路灯,宣传橱窗,把人的目光引向远方,绘成了一幅壮美的学府新图画,给人美丽、清新、向上、愉快的感觉。
家长会很快结束,我望着这千年不衰的“学府”久久不愿离去,除祈愿学校的发展兴旺,祈福学子的金榜题名,还有对这块钟灵之地的尊敬和崇拜。
要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什么最重要?回答当然是文化教育最重要!这是文明之基础,树人之泉源,更是立国之根本;这种理念的凝聚形成、普及推广,需要政府来倡导,社会共参与,人民齐拥护;更需要桥梁来沟通,平台促融合;而历史上的“复古书院”,就起到了这样一种关键作用。可能这就是我对“复古书院”长盛不衰的肤浅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