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垣墉三葺几经秋

垣墉三葺几经秋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安福书院之兴盛可见一斑。“坛坫百年堪论世,垣墉三葺几经秋”。被称为三舍八景之一的龟岩书院我没有去过,但我充满了敬畏之心,因为那里走出了明代忠臣才子刘铎,以及忠孝节义的奇才女刘淑英。所以,能建得起书院的村庄是有着高度文明的村庄,能进得了书院的读书人是有着高度觉悟的儒士。山角书院是一座彰显儒家文化的建筑,村人称之为文昌阁。书院正厅右墙上集中了柘溪村的所有建筑文化。

刘花兰

嘉靖十三年(1534) ,著名理学家邹守益以国子监祭酒致仕归里,十五年与知县程文德倡建书院。“为四乡会,春秋二季,合五郡,出青原山为大会,凡乡大夫在郡邑者,皆与会焉。”聂豹作记称:“阳明先生悼俗学之涂炭生民也,毅然倡道东南,而以良知为家。有志之士闻风而兴者江西为盛,江西盛者惟吉安,吉安之盛惟安福。”明代安福书院之兴盛可见一斑。

明嘉靖十五年(1536),邹守益建复古书院。“复古者期有事于古人之学,而学焉者也。” 书院当时建有堂阁、斋舍、庖湢等,凡几榻、器用无不备,后被魏忠贤摧毁。1940年,爱国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先生创办安福县立初级中学,1958年,更名为安福中学。如今的复古书院古迹已找不到一鳞一羽,但安福中学的文风鼎盛,雄坐于安福的东北一角,文脉相传,复古书院脱胎换骨,焕发着新的生机。

可幸的是,邹守益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倡立的复真书院却有遗迹存留。倡导“求真务实”的复真书院在安福县洲湖乡田家村东侧,即现在的洲湖中学。“坛坫百年堪论世,垣墉三葺几经秋”。集光风胜景的萃胜楼朱红门楼依旧巍峨耸立;一对威武而又扭头温柔相望的石狮仍蹲坐门前;被誉为“文章节义”的复真古樟盘曲虬枝,经年苍翠葱茏,掩映屋宇;那被称为“七步半”的古色阶梯前的明月几经圆缺,周而复始。据说,当时的读书人进书院要跨上那“七步半”阶梯,读成出仕又跨出“七步半”,来回就是十五步,意为“十五的月亮,功德圆满”。遥想那下得“七步半”的出仕者跨上骏马的那刻是怎样的意气风发,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呀!

被称为三舍八景之一的龟岩书院我没有去过,但我充满了敬畏之心,因为那里走出了明代忠臣才子刘铎,以及忠孝节义的奇才女刘淑英。

然而我把更多的笔墨留给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村办书院山角书院。金田乡柘溪村的山角书院是一座保存完整齐备的书院,它是省级文化古村柘溪村的博物馆,是古村的灵魂所在。它也集中了南乡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明,是江南古村的一个缩影,令人啧啧称叹。

当一座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古式建筑“山角书院”飘进眼底,我们的此次柘溪古村行便划上了一个赞不绝口的感叹号。

位于村口田垅路旁的书院坐南朝北,坐卧于一棵巨樟怀中,一块“山角书院”的匾额高立门楣。《弟子规》有言:“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所以,能建得起书院的村庄是有着高度文明的村庄,能进得了书院的读书人是有着高度觉悟的儒士。书院设有讲学堂,本村和邻村每年都有数十名学子入院求学。学子们跨进书院,在有飘着碧绿浮萍的清塘,开着天窗的四合院里读书,真是得天独厚。儒士们读书累了伸颈瞧瞧浮草碧水,鱼儿戏水,神清气爽;也可抬头望望蓝天白云,舒活筋骨,开阔视野。这真是读书、读水又读天呀!浓郁的读书氛围,为村中培育了大量的读书人。位于村东300米古道上的“进士亭”,便是本村进士刘竹庵为纪念父亲而建。书院内两旁的吊脚楼真是美不胜收,是儒士们展现才华的舞台,可以想见有多少读书活动正在上演,又有多少次围了个水泄不通。

山角书院是一座彰显儒家文化的建筑,村人称之为文昌阁。建于1707年,位于村西头楔形山脚的“白马庙”,是柘溪的道教场所。位于村东一里路的符家源山足,建于清朝顺治年间的“竹林寺”,是尊奉观音的佛教古刹。三个古建筑互为犄角,遥相呼应,构成独特的儒、道、佛“三角文化”景象。白天,书院里响起清朗的读书声,诠释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精髓,挥洒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傍晚,也收获一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的静谧。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走上仕途之路;穷则独善其身,可修心向善,也可寻觅仙风道骨。

书院正厅右墙上集中了柘溪村的所有建筑文化。木刻的门雕有图有文,讲述了一个个充满戏剧性的生动故事。格子的门窗讲究艺术与人文的紧密相扣,琳琅满目,活灵活现;八卦图,象征天地宇宙、天人合一,蕴含造化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哲理。石刻的窗花也形态各异,寓意丰富,彰显着先人的智慧,也寄托着先辈们的美好祝愿:铜钱象征富贵满堂,牡丹象征荣华富贵,扇子象征忠厚善良,红石榴寓多子多孙,桃子寓长寿安康……

进得右边内阁,又仿佛沐浴了一次南乡民俗之旅。农历“上七”元宵的舞龙灯,“中七”的祭祖,“下七”的中秋烧塔,图文并茂,道具陈列其旁,气氛浓烈,仿佛如昨。南乡特有的“吃新”节,更是蓬勃盛大,远近闻名,包括“吃新”在内的很多民俗都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惊叹于如此一个村庄民俗如此丰富,更令人惊绝的是,据村长介绍,这些民俗活动年年如期举行,在民俗淡忘、传统文明渐渐遗失的当下,这些活动真是弥足珍贵。于是我们约定再访,一睹那绽放在寞寞天宇中的一朵朵绚丽的奇葩。

走出这阁,又进入左边那厢,一件件陈年的古物攫住了大伙的眼球。一件落满灰尘,开满了蜘蛛花的江南蓑衣挂于墙头,勾起了多少往昔的回忆,那是父辈躬身田垅的记忆,如今孑立于墙边。一张母亲年年邀喝春酒的八仙桌北边缺了个口儿,不知何时遗落在此,陈满经年的老灰土。那挂于墙角的各式弹弓,有一个像极了父亲用梗木与橡皮赶制而成,弟弟曾打过鸟雀的那个,用手一拿,仍旧弹力十足,只是扬起的灰尘朦胧了双眼,流出酸楚的泪……王婶家的磨盘、李大伯家的织布机、奶奶的蒲扇、爷爷的棕绳,一件件布满灰土的农用器件和家用器皿,无一不是旧时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的必需之物。而今,那农耕文明已一点点的消逝。幸好,这些陈旧的古物,都聚集在此,在时间的沉淀中日渐升值,成为历史文物。每件古物的背后都有段辉煌的历史,它们行走在历史的时间轴上,缄默无语,固守着自己的故事,带给后人的将是永恒的记忆。

历史的车轮一路碾过,沧海桑田,私家书院已离我们远去,但书院带给我们的文化记忆却是永恒的。闻鸡起舞、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是一代代读书人废寝忘食、奋发向上的印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贫寒的读书人咬牙苦读、出人头地的良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尊崇的学无止境的终身学习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寄托了读书人在出世与入世上睿智的进退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寄托了读书人心怀天下的政治忧乐观。

而今,学校遍布各地,高楼鳞次栉比,室内窗明几净,试问有几人是真正的读书人?又有几人悟得读书是为哪般?于是,怀念书院,怀念从书院传出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清朗书声,怀念从书院跨出的衣襟飘洒、满腹诗书的儒者雅士;怀念从书院走出的意气风发、报国济民的放榜进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