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风乔木正苍苍

春风乔木正苍苍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2年,考水村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民俗文化村”和“婺源县文化名村”,引起世人的瞩目。这次两颗巨星的碰撞对明经书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这是明经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最光彩的一页。此后,明经书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文人圣地。文学家程敏政《题兴复明经书院》云:“藏书不说几青箱,构堂还同旧墨庄。一日衣冠重步武,百年林壑倍生光。身传古学惟师孟,谱摘遗宗本自唐。流荫满庭应未已,春风乔木正苍苍。”

王立斌

近些年来,婺源随着“最美乡村”的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高速公路、高铁纷纷落户。来婺源观光旅游的国内外客人数不胜数,给婺源经济、文化、旅游带来空前的繁荣。考水村这个千年文化古村,有着山重龙凤之脉,水汇阴阳之源,有唐太子明经公胡昌翼之墓地,有着包容天地之灵气的无穷意蕴。千百年来,历经宋、元、明、清数代,以经学传家,贤俊辈出,载誉四方。2002年,考水村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民俗文化村”和“婺源县文化名村”,引起世人的瞩目。

这个有着一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婺源县紫阳镇内,距县城十六公里。走进考水村,就像走进了世外桃源,一条清澈见底的鹅卵石小河,架着一座麻石砌成的拱桥,在乳白色的阳光照射下,山峦呈黛绿色;停留在高高马头墙上的白云,少了些繁华,多了些寂静,潺潺的小河流水带来几分心情的纯静。展现你眼前的是古风蕴藉,文物荟萃,一幢幢古宅旧庙、一口口枯井老基、一块块残碑破瓦……无不带着沉甸甸的历史沧桑感。

这村子有三条街,分别为前街、中街、后街,听老人们说,三条街有三种风水 :前街出富人(在外经商),中街出高官(有明经书院),后街出布衣,在家种田守山。于是,人们都相互挤向中街和前街。据胡氏族谱记载 :清乾隆年间,中街的地基曾每平方米涨到一千个大洋。

进入中街,你就感到一股文脉人气的旺盛,抬头一看,进士第、文昌阁、郡马楼、文笔台,全是清一色的大户官邸宅院。“上海道一颗印,还不及考水中街一封信。”这句格言考水人引以为荣已有二百年了。如果你仔细去查看村史族谱,还真会让你吃惊地发现中街无白丁,家家有官威。中街的尽头,就是我们要把视觉的焦距对准的目的地——明经书院。这里没有庸脂俗粉,唯有纯净的清水和洁白的飘云。前来拜谒它的人们,一旦走近,就有了三分灵气,七分思情。

唐太子胡昌翼隐姓埋名,世居考水,繁衍生息。创办这所书院原本就是他一种政治上不得志的精神寄托,却无意中造就了一个政治和文化上的制高点。曾经有一建筑“进士走廊”刻记着历宋、元、明、清四朝录取的进士就有八百余人。无怪乎当时的天下学子对这所民间的“翰林院”趋之若鹜。

公元1185年秋,朱熹和陆九渊来考水明经书院,准备继续十年前那场在信州鹅湖寺未完的辩论,试图通过这一场辩论来对之前的辩论作一个了断。这次两颗巨星的碰撞对明经书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这是明经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最光彩的一页。

此后,明经书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文人圣地。三朝皇帝都赐匾于明经书院,至今保留完整的清康熙御笔亲书金字匾:“儒理至宗”,足见当时明经书院是如何的辉煌显赫。

胡昌翼为明经书院定下的宗旨是十二个字:“以善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基。”他修桥铺路,以道德感化乡里和学子;开挖“畅情池”,怡情适志于山水之间;起建“绎思斋”“明经堂”教学授徒,“倡明经学,为世儒宗。尤邃以《易》,著有《周易传注》三卷、《周易解微》三卷、《易传摘疑》一卷,人号‘明经翁’”。经宋儒的发扬光大,考川又建起了“石丘”“云峰”书院。朱熹曾盛赞考水:“明经学校,诗礼人家。”有诗为证:“唐室遥遥孝义门,屹然双阙至今存。当时泣尽思亲血,化作恩波遗子孙。”

元至大三年(1311),胡淀为明经书院捐田300亩,其弟胡澄也捐田60亩,供祭祀和师生廪膳之资。胡淀又增书屋200间,加强主体建筑,右为大成殿,左为会讲堂,有斋庐四处和“明诚”“敬义”二塾在内,形成类似今天小学、中学、大学一体化的模式。知州黄惟中特聘本村人胡云峰为山长,掌政事,并请于朝,赐“明经”匾额。“一时四方学者云集”“历数年,学者至盈千人”,书院规模达到了最高峰。元至正十二年(1352),书院遭兵火焚毁。

明成化十六年(1480),胡云峰裔孙胡浚申文呈报提学御史娄谦要求合族重建。文学家程敏政《题兴复明经书院》云:“藏书不说几青箱,构堂还同旧墨庄。一日衣冠重步武,百年林壑倍生光。身传古学惟师孟,谱摘遗宗本自唐。流荫满庭应未已,春风乔木正苍苍。”

万历十二年(1584),邑侯万国钦率族人又重建明经书院。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胡氏合族将书院从原山麓移建于凤山东麓,也就是现存基址的地方,刚好傍明经公原绎思斋旧址而建。雍正间,县令吴之廷曾题诗云:“帝子龙潜处,明经赋考槃。乾坤归性命,姓氏寄烟峦。倡道薪传远,承家世学安。七儒书俱在,星斗夜光寒。”

根据胡氏后裔有识之士整理婺源绩溪各胡氏支谱得知,由婺源考川二世廷政公和十五世孙明善迁往徽州绩溪的一支,是近代著名学者胡适之的先人。他本人说:“我们绩溪姓胡的都是李唐后裔,应该有大志,有所作为。”而陈爱中先生在《龙川胡氏迁自婺源》一文称:“传至今‘锦’字辈,已第48代。”

明代著名理学宗师胡居仁也是由考川明经公的后裔迁移到余干的。

走完中街就进入前街。宗祠古宅、琴房书斋、歌榭舞台、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楼阁、亭榭、走廊、影壁,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明清风貌。由于岁月的磨损,这些集儒家大成的徽派建筑都老了、瘦了,沧桑毕露。唯有那临水的雕花木窗、马头墙飞檐似乎在向人们默默诉说着它们年轻时的故事。

走出了考水村口,远远地看到一座廊桥,白墙黑瓦,单拱跨水,显得嶙峋枯瘦。走近了,“维新桥”三字鲜洁无尘。夕阳西下,余晖映照,一群游客,濯足沧浪,就像一幅油画,让人留恋忘返,游兴未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