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鳌头咫尺快飞翔

鳌头咫尺快飞翔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鳌洲书院在萍乡县城赫赫有名,列为景点。鳌洲书院不复存在。这是清嘉庆年间萍乡文人易树年的诗作《金鳌书院》。诗人借书院堂舍原名“乐群”、“敬业”之意,勉励群居朋友中善者而乐之得到帮助,艺业长者敬而亲之共知古味悠长,愿与诸位学子共同努力,鳌头就在咫尺之间快飞翔啊!在清代,萍乡设有书院10所,最著名者为鳌洲书院,留下的诗文也最丰。正是书院之发达、学风之浓郁,造就了萍乡的人文景观。

陈 菲

我家乡的萍水,市民称之为母亲河,起源于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岐宗的发祥地杨岐山,自北蜿蜒而下,流经萍乡市区东南而西去。清康熙年间萍乡文人罗淳祚诗作《萍实桥忆古》中有句 :“群山树色平依槛,一道江流曲抱城。”传说公元前400多年的春秋时期,楚昭王渡江得一又圆又赤的果实,遣人问于孔子,孔子告知此谓萍实。此说载于古籍《孔子家语》。故此,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萍乡建县得名,乃萍实之乡之意。作为一个文化人,我每当经过积淀沧桑的萍实桥时,都会驻足倚栏远眺,望一望鳌洲书院的旧址,心中油然生发怀古之幽思。

古代,鳌洲书院在萍乡县城赫赫有名,列为景点。史料《昭萍志略》载:“萍乡城南萍实桥下游里许,有洲长二里,广可十余丈,如鱼昂首波浪中,旧名金鱼,以其形修长且巨大若鳌然,又曰金鳌。”金鳌洲夹在萍水一分为二的波光粼粼之中,洲上青草萋萋,岁岁循环荣枯。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592—1596),萍乡知县陆世绩慧眼识珠,在洲上建占鳌阁,祭祀文昌神,并供读书讲学,此为鳌洲书院之发端。清康熙四十八年,知县贺邦桢重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沈廷标建鳌洲书院竣工,筑堂舍数间,名敬业、乐群,阁下为讲堂并崇祀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张栻、胡安之(萍乡人),称五贤祠。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县胥绳武重建,改名为冠山阁、观水堂,东西筑36间堂舍,增加崇祀周敦颐,称六贤祠。清道光元年,知县甘恪任重修。翌年,知县黄睿增加崇祀朱熹弟子、萍乡人钟泳,称七贤祠。检视鳌洲书院发展脉络,蕴含两大特点:一是每次修建均由萍乡知县主持,可谓是古代的政府工程,表明官方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扶助;二是由祭祀文昌神,发展到崇祀名儒七贤,彰显古人尊师重教,推崇贤人,七贤中除胡安之、钟泳系萍乡名儒,以及程氏兄弟未到过萍乡外,其他三位均在萍乡留下芳踪。

我查阅史料《昭萍志略》,细看其中的《鳌洲图》,两水环绕金鳌洲,左边河上架设石桥,连接洲上。右边河上横跨的香溪桥,直通洲头,距桥不远处有一水井。相传,宋代学子叶景武家住附近,每天来河边晨夕攻读,读得口干舌燥便手掬井水解渴,文才日益长进,于咸淳十年(1274)考中进士,官至广东副使,因此人称此井为聪明泉。明代戏剧大家汤显祖诗作《送客萍乡》有句 :“归来笔花应五色,聪明泉上读书来。”萍乡民谣云:“金鳌洲撑香溪桥,玉带不离朝。”过香溪桥,即见牌坊式大门,上书“鳌洲书院”,左右对联:“到门不敢题凡鸟;入海终为戴角鱼。”意为此书院学子不是平庸之辈,个个均是占鳌头的人才。进大门中立亭阁式两层建筑,上层名冠山阁,阁匾曰:“学钓鳌手”,阁联云:“以诗书作线;将笔墨为钩。”联句与匾额相呼应。阁下为观水堂,堂联曰:“于此中寻活泼,就如许问源头。”联句紧扣堂名,内蕴寓意。匾、联均为清代知县胥绳武所撰。阁堂之左右为一字排开的东院西院堂舍。阁堂后为七贤祠。洲上除书院建筑,其余皆田地。我又细读胥绳武写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月的《鳌洲书院记》,其中这样描述书院风貌:“以洲云书院,建高阁于城西一域。阁外沓峰环青,修林染黛,朝旭夕阴,悠然天际,俯视其下但见平桥浅岸,沙碛水陂,小艇一篙,波光人影,亦槛前韵致也。”“阁以下为堂,堂远对晴峰,蕴藕可人;前有深院,春风小柳,秋日初芙,绿意红情,一叶一文心,一花一诗味。”“堂之后有庭,庭前翠柏当阶,绿蕉侵窗,境静人闲,中设为祠。”“堂东西偏为小院,倚阶为两廊,竹榻临风,疏帘待月……”如此细致生动的描述,引人身临其境,悠悠然心旷神怡矣!这里确实是一处读书讲学的好地方,难怪这位知县大人赞道:“烟炉茶盏,笔匣书灯,诸生无不适意乎。”

从史料中追寻前尘往事,令我对鳌洲书院心随神往,于是前往实地踏看。伫立萍乡公路局大门边观察,门前为环城大道,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座钢筋水泥大桥横跨萍水之上,百米之外的香溪桥早已毁弃。我通过大门进入其内,见两水依然环绕金鳌洲,水波不兴,清澈可鉴。走过连接的桥,书院建筑的原址上矗立着一栋栋办公大楼和家属住宅。俱往矣!鳌洲书院不复存在。我沿着环洲路漫行,古人吟咏鳌洲书院的诗句,似洲下的流水汩汩地注入我的心中:

烟火依峰尽,松篁带水环。

为寻佳士侣,因憩此楼间。

草长牧驱犊,云深樵在山。

庶哉迟富教,一念一低颜。

此诗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萍乡知县张敉作的《金鳌书院课士阁口占》。他刚上任为寻品学兼优的人士来到书院,见此处少有人间烟火,青松翠竹环水林立,草坪中有牧童放牛,远处云深的山间有樵夫出入,这里真是幽雅的读书佳处啊!自己作为一县的父母官应尽力兴教富邦,想到此不禁低头沉思不已。

日落金鳌浦,天低野色昏。

鸟栖桑树杪,犬吠竹篱根。

望远云归岫,怀人月到门。

诗书含至味,领略冀重论。

清代萍乡文人文守元留下这首《金鳌书院晚眺寄友》。他在黄昏时节伫立书院眺望,见云归山岫,落日、余晖、鸟栖、犬吠列列在目,怀友之时不觉月色临门,想到这里的诗书含有悠长韵味,自己领略到人生与学问的真谛。

一洲盘居水中央,创始何年结构良。

碧濑洗心空翳障,新筠到眼悟文章。

乐群尽得他山助,敬业方知古味长。

原与诸生同努力,鳌头咫尺快飞翔。

这是清嘉庆年间萍乡文人易树年的诗作《金鳌书院》。诗赞书院的布局结构优良,在此攻读的学子真是幸运,学问如碧水洗涤心灵除去眼中翳障,后生似新竹生机勃勃文思日进。诗人借书院堂舍原名“乐群”、“敬业”之意,勉励群居朋友中善者而乐之得到帮助,艺业长者敬而亲之共知古味悠长,愿与诸位学子共同努力,鳌头就在咫尺之间快飞翔啊!

鳌洲书院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吟咏书院的诗句却依然鲜活,令人咀嚼寻味。在清代,萍乡设有书院10所,最著名者为鳌洲书院,留下的诗文也最丰。正是书院之发达、学风之浓郁,造就了萍乡的人文景观。诚如清道光年间萍乡知县黄睿赋诗《潇洒萍乡县》第六首所云:

潇洒萍乡县,弦歌遍一城。

人无横剑气,家有读书声。

千亩兴贤赋,三科冠籍名。

鳌洲簪共阖,钓手属群英。

说的是萍乡礼乐教化的弦歌蔚起,英才辈出,乾隆皇帝先后钦点萍乡进士颜培天、刘凤诰担任河南、山东等省分试主考官;嘉庆、道光年间,江西省试中有三次萍乡人中举第一名,名副其实的学钓鳌手。

弦歌郁郁,代代传承。有清一代,众多萍乡进士中,有乾隆皇帝称为“江西大器”的刘凤诰。相传殿试时,乾隆出联考他:“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刘凤诰对曰:“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乾隆大悦,钦点他为“探花”(殿试第三名)。有光绪年间“榜眼”(殿试第二名)文廷式,他为著名维新人士和诗词大家,被誉为“有清元儒,东洲先觉”,至今海峡两岸均出版《文廷式集》。清末,萍乡开办新式学堂60余所,为江西最早创立新式小学堂、中学堂和女学堂的地区之一。弦歌不断,延续至今。人口不足200万的萍乡市,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计8名,这是实实在在的佐证和诠释。

伫立鳌洲书院旧址,注目洲下的萍水奔流,我坚信萍乡自古以来的弦歌如萍水一般,地久天长,永远流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