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会明
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古代书院的建筑遗迹已漫无可寻,但在那些古老建筑里发生的故事却被代代相传,于其间所闪耀的思想光芒,仍在文化的星空下闪烁。
礼吾书院即为其中代表之一。
礼吾书院是明代理学家胡居仁创建的书院。据《同治余干县志》和《同治饶州府志》所载:“礼吾书院,在(余干)孝诚乡大梧村,明儒胡文敬公讲学之所,文敬师吴康斋先生与弼题额,旧圮。”但据张劲松教授《〈胡敬斋年谱新编〉补正》一文所考,礼吾书院应在安仁大原(今余江县)。因为从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 ),胡居仁十二三岁时,就随父母迁居到安仁之大原,在此生活了二十年之后,于1465年,在他32岁时,才迁回到余干梅溪西南五六里的福寿墩。而礼吾书院建于1462年3月前,此时胡居仁还家住余江。
礼吾书院建成后,英宗天顺六年(1462)3月,胡居仁的老师、崇仁学者吴与弼到访胡居仁家中,为书院题匾“礼吾书舍”。这一年,胡居仁29岁,也算是年轻有为,事业有成吧。
胡居仁(1434—1484),字叔心,号敬斋,余干县梅港大山底村人。他是明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一生“奋志圣贤之学”,是明初诸儒中恪守朱学之最醇者。他性情笃厚,品德高尚,淡泊自处,远离官场,不阿附权贵,绝意科举仕进,布衣终身,一生以授徒讲学为业。他以正直及高尚的道德修养受到晚明学者的尊崇,在去世百年之后,万历十三年(1585),被从祀孔庙,追谥“文敬”,成为与薛瑄、陈献章、王阳明一道在明代从祀孔庙的四位大儒之一。在古代能从祀孔庙,可以说是一个学者的最高荣誉,这也可见胡居仁学术思想及人格魅力对后世影响之深。他享年仅51岁,葬在余干县梅港乡大山底村狮子山南麓。胡居仁墓现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礼吾书院的创建过程,及书院扩建受阻于乡邻时希望得到安仁县令支持的有关情况,胡居仁在《上邑宰》书中,作了详细的记载:他告别老师吴与弼之后,“思与二三同志,别求燕闲之地,以共讲其所闻而不可得,于是乡党某等捐割己资,即幽旷之地,构屋数间,以为群居讲学之所。至壬午三月,师吴与弼经历至所,赐之匾曰:‘礼吾书舍’。盖因其地而寓号焉。至今岁同类渐众,屋舍寡狭,难以容居,止有乡邻某见多空闲麦地五六余亩,在于舍后,可作学基。复有义士某等俱愿舍田换易,共成美事,而某执私不从者……今兴学礼吾,正使斯人得闻弦歌之美。”
可见,礼吾书院是胡居仁创办的私人讲学授徒场所,因为建在“礼吾”这个地方,所以吴与弼给书院题名为“礼吾书舍”。书院当时的规模、学生人数,胡居仁在写给他的老师于世衡的信中,也有交待:“某即今僻处礼吾,愚拙益甚。……今岁四方朋类渐至,人数二十以上,但才德疏寡,训导无方,不能有益于人,渐惧愈甚也。”生徒人数在二十人以上,以至要扩建书院。
礼吾书院虽然位置偏僻,但有青山绿水相伴,安静清幽,正是读书进学的理想场所。从胡居仁写的《礼吾书院》之一、二以及《秋日书怀》三首诗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书院的情形,及书院建成后胡居仁信心满满的喜悦心情。
《礼吾书院》(之一):“卜筑礼吾山水胜,清幽期与古人伦。人言此地诚孤野,我亦肯为孤野人。”
《礼吾书院》(之二):“自古多贤仰鲁邦,儒风今喜振吾乡。礼吾一段荒闲地,翻作弦歌礼义场。”
在《秋日书怀》中,他写道:“礼吾地僻聚儒衣,三尺丝桐满架书。细草幽兰秋径馥,清风明月夜窗虚。固知圣教元无隐,惟有人心却是危。记取当年箪食乐,残蝉斜日任悲凄。”表明他效法颜回,虽然生活艰苦,但在困苦生活中磨练自己,追求心灵的愉悦,只要与书籍为伴,以仁义修身,能授徒讲学,培育英才,就能体会人生的意义与快乐。
虽然礼吾书院没有留下学规、教学等史料,但还可以从胡居仁在31岁建构丽泽堂时制定的《丽泽堂学约》略见一二:“凡入丽泽堂者,一以圣贤之学为宗,削去世俗浮华之习,尚节行,惇信义,毋习虚诞之文以干利禄,毋作草率之诗以取时宠。”
胡居仁要求弟子,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记诵词章,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利禄,而是要专心于成圣成贤的“圣贤之学”,学习是为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培养高尚的品德,要以德行为先。在读书的方法上,要做到循序渐进。而书院的学规,以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和程端蒙、董铢共同编写的《董程二先生学则》为礼吾书院的学规守则。胡居仁因教育有方,治学严谨,使从游者日众,四方学子络绎不绝地慕名而来。
除了自己创办书院讲学授徒外,由于学术影响和声望的广泛传播,成化四年(1468)和成化十六年(1480),胡居仁分别应江西提学佥事李龄与江西按察副使钟成的礼聘,两次入主庐山白鹿洞书院,担任白鹿洞书院的院长,主持书院讲席。入主全国知名的白鹿洞书院,可以说是胡居仁一生学术事业的顶峰。他在讲学之余,还制定了著名的《续白鹿洞学规》,这是继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后,白鹿洞书院影响最大的学规。
胡居仁一生致力于教育,“唯以讲学为念,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不安”。传世的《居业录》就是他讲学时的语录。其中有不少名言警句,精言粹语:“凡学之道,立志为先。其志伊何?曰圣、曰贤。圣贤之学,在于为己。”“学问之功,循序渐进”“欲为天下第一等人,当做天下第一等事”等等。有的已是家喻户晓,如:“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副曾经对青年毛泽东产生很大影响的对联,便出自胡居仁的笔下。
胡居仁在学术上基本恪守程朱,以居敬穷理,躬行实践为特色。他与娄谅等人开启了“余干之学”这一学派,成为明初程朱理学在江西最有力的传播者。
古老的余干县民醇俗朴,尚道德,崇信义,“有邹鲁遗风”。尤其大儒朱熹多次讲学余干,余干成为“朱子过化之地”。受其影响,余干学者“多俊秀,喜儒,以名节相高”。他们兴办书院,宣扬理学和教化,培育了余干的文风文脉,使余干理学人才济济,成为“理学名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