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都有共同的期盼,愿儿女满堂子孝孙贤。
上了年纪的人除说话有些唠叨外,总爱追忆逝去的时光。尽管过去的岁月包含着许多酸楚和艰难,但希望与信心的力量总让你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儿子三岁那年的农历正月初七日,是传说中灶王爷从天庭返回百姓家的日子,伴着迎灶王回家的爆竹声,女儿降生了。一个新生命的到来,给整个家族带来无限喜悦。妻子临产时赶巧我没在家守候。因随大队文艺宣传队到乡下演出,戏中有我的角儿,抽不开身。直到今天,觉得女儿出生没留在妻子身边陪伴,是我终生的遗憾。
70年代的农村经济欠发达,农民的生活相对困难,仅仅能填饱肚子。全家人准备过年的面没舍得吃,米粒没有一个,更谈不上鸡肉鱼蛋。是岳母捎来二升米维持了整个月子,妻子有次还因饿着肚子流泪。营养供给不足,奶水当然不足,女儿因吃不足奶水而哇哇啼哭。我的心躁急如火,除了内心自责,剩下的便是许多的无奈。
那些年庄户人家的口粮是地瓜和瓜干煎饼,白面除过年过节,平常日月是不常吃的。生活条件受限制,两个孩子也艰苦。女儿身体营养不足,并经常感冒打针。啼哭时我便把她背在背上,哼哼呀呀到处走走,慢慢她就睡了。因为打针在女儿心中烙上的阴影,有一次女儿正玩得高兴,忽然莫名其妙地大哭,抬头一看,原来是赤脚医生从远处经过。
常言道,孩子日久不见长得快。但做父母的知道拉扯儿女是多么不容易。两个孩子快进学前班了,还从未照回相片。我和妻子议定为两个孩子拍个照。那些年,在农村只有乡驻地供销社开了一家照相馆,吃过早饭我就领着他们去了。两人那时虽不明白什么是照相,但从着装看一定是件大好事。儿子在前面跑,女儿跟在后面追,我也紧随其后。摄影室里黑洞洞的,拍照的老师连头带脸被一块红布蒙着,说:“准备好了?笑一笑!”两个孩子不知所措,因从来没见过这玩意,反倒有点紧张。只听“咔嚓”那老师按动了快门,说声:“好啦!”可能技术不过关,连去了三次才算拍成。次数多了孩子反倒路熟了。一听说去照相,不用大人领就去了。
转眼间儿子和女儿从学前班相继入学。儿子和女儿乳名中都有一个“海”字,希望他们将来有大海一样的胸怀,走遍祖国的天涯海角,前程远大,志在四方。以后的日子证实了这一点。
耍玩具、玩游戏是孩童的天性,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可以说我没有给女儿买过像样的玩具,而是靠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制作,如泥人、泥枪,搓泥钱玩。女儿找来各式花布缝小袋袋,装上玉米粒踢毽子玩。
许孟小学在村子前面,出门靠公路。兄妹俩上下学一前一后一起到校,从不旷课。小学五年我与妻子没到校接过一次。妻子嘱咐两个孩子在学校要团结友爱不打架,认真学习,听老师的话。在每次家长会上,班主任都做了认真的评语,对女儿赞许有加。记得女儿读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高兴地说:“爸爸,我当班长了!”我听了甭提多高兴了,对孩子说:“当班长证明女儿学习进步了,但一定履行好你的职责,可千万别骄傲哦!”
女儿读二年级的那年春天,学校举办风筝比赛会。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制作或到集市上买一个风筝。我童年时曾经自己制作过,急忙找来材料扎了个八卦风筝,系上一条长长的彩色尾巴,放在半空中迎风摆来摆去,格外引人注目。比赛结束,女儿的风筝被同学们评为一等奖,兄妹俩高兴得手舞足蹈,直说爸爸有本事呢。
刻苦读书,认真学习,寒来暑往,任凭刮风下雨,女儿从来未旷过一次课。有一次下雨天家中仅有一把雨伞,哥哥让给妹妹,妹妹又让给哥哥,最终兄妹同撑一把伞去了学校。
常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童年时期,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不相同。我告诉女儿吃饭穿衣看家当,能吃饱肚子就是好饭,穿在身上能挡风避寒就是好衣服。艰苦的生活并不代表在同学们面前没有面子,好好学习,丰富知识,才是硬道理。
有一天,我到皇华镇赶集时从供销社给女儿买了个皮书包。虽不怎么美观但很耐用。女儿放学回家告诉我说:“爸爸,这个书包真好,全班就我一个呢!”我回答:“当然了!爸爸的眼力错不了,只要我女儿高兴就好。”
孩子就是这样听话,受家庭的影响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从小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那个不很漂亮的书包成了女儿学习的动力,陪伴女儿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放飞理想,学无止境。在家度过了8年的学校生活,女儿长大了。那年中考,女儿以优异成绩被五莲一中录取,女儿的学校同时被录取的仅有6名学生。
新的起点,新的学习生活,女儿更感路之遥遥,奋步不能停息。
韶华易逝,转眼间时光已度过了30多个春秋。每当看见儿子和女儿的那张发黄的黑白照片,瞧那幼稚的眼神,我便想起了带他们去照相馆的情景,仿佛是在昨天,然而时光已经远去。
农历二〇一三年五月节
(该文发表于《青岛日报》2014年3月18日“随笔”副刊,标题为“远去的时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