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亲的远方

父亲的远方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土地承载着父亲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也承载着他的青春和对人生的遐想。父亲一辈子热爱劳动,荷锄南山,守望五谷。父亲很谦逊,如同他新书的名字“青谷穗”,即便硕果累累,更要谦虚做事。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条并不宽阔的公路穿过了小镇,便看见一辆大客车沿着这条公路驶进了村外的小站,“嘀嘀”小镇通车了。通往外界的那条公路越拓越宽,那辆“嘀嘀”响的客车改变了小镇的空气。

郑涛

窗外下起了小雨,雨丝密密的,斜织着,在我眼前编织成了一张半透明的网。视线有些模糊,但我依然能望见那在风中微微摆动的行道树,那疾驰而过的汽车溅起的一排排水花,那稀疏的路人在雨中撑着单调色的雨伞,还有那条延伸到远方的路……

一缕缕的雨雾在眼前慢慢升腾,又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如同我的思绪,忽而清晰,忽而又模糊。我眺望着远方,虽然已看不见远处那翻腾着的大海,峻峭的山峦,静默的村庄,还有那种下梦想的田野,但我忘不了这里的山和水,因为这里是属于我在儿时就梦寐以求走近的远方。

但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刻的我,却在这缠绵的雨雾里思念起儿时的那时那地,那是我的家乡,那个连空气中都饱含着苞米香味的小镇。

那是一个散发着古朴民风的小镇,马耳山环抱,涓河水围绕,像一个熟睡的婴孩静静地躺在摇篮里。几百年里,小镇人辈辈相依,繁衍生息,沿袭着中国农村最传统的风俗习惯,演绎着最普通的百姓故事。更重要的是,这里是养育我的地方,这里生活着生我养我爱我的爹娘。

当清晨的露珠还在新草叶上徜徉,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泛起一缕红晕,父亲和乡亲们早已工作在田间地头,耕耘、播种、收获,那土地便是与生命同等重要的相依,陪伴着他的岁岁年年;那一垄一垄的庄稼便是如同儿女般的亲密,守护着他的朝朝暮暮。土地承载着父亲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也承载着他的青春和对人生的遐想。远望得见山,近看得到划过鼻尖的汗珠,这就是父亲的世界,在他的心里,这世界好辽阔,在他的思想里,似乎也从来没有想到过我所谓的远方。

出门便是田野,脚下是松软的带着草香的泥土,父亲那满是泥巴的大脚板从这道山梁走到那道山梁,那双脚板仿佛就是一把尺,丈量过一道道山岭,丈量过一条条小河,丈量过一个个村庄,那走过的地方便是属于他的远方。走得最远的地方莫不是小镇的南园。那里有菜园,有果园,有麦田,还有劳作时的说笑,休憩时的一袋旱烟。一片金黄的油菜地,像是画家深思后的调色,与翠绿的树林、苍翠的远山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一架牛车悠闲走来,穿过麦田,穿过果园,停留在垂柳环绕的白石桥上,河边洗衣女爽朗的笑声,和着鸟儿甜美的啼鸣,还有父亲的那一声清脆的鞭响,我想那便是天籁之音了。小镇的袅袅炊烟慢慢升起,便能闻到农家饭菜的香味,收工的乡亲掸去身上的尘土,微笑着融进了各自的家门。

进门便是一个温馨的农家小院,散养的鸡鸭饱食过满院晾晒的粮食,懒懒地躺在月季花下栖息;调皮的小猪崽悄悄地钻出了栅栏门,机警地观察着四周的动静,听见脚步声便“吱吱”地抢着钻回去;温顺的大黄狗一动不动地守在大门的边上,不时竖起耳朵聆听着过路车马的铃声;低矮的院墙上爬满了开着黄色花朵的瓜藤和红色花朵的蔷薇,在肥硕的大叶下缀满了一个个酷似胖娃娃的瓜,那一簇簇粉红色的蔷薇花在阳光里如火一样热烈绽放。院子的水泥地上晒满了丰收的粮食,父亲倒背着手,赤着脚站在中间,用两脚翻开厚厚的粮食。一会儿蹲下身子,他用手抓起一粒粮食放在嘴里,只听得“嘎嘣”一声,父亲的脸上便会漾起一脸的笑容。

这便是我记忆中的老家,还有一辈子守护家园而不曾涉足远方的父亲。

父亲如今已经七十高龄,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为人和善,心胸豁达,是一个受人敬重的和蔼老人,也是乡亲们嘴里亲切称谓的邻家“二哥”。

父亲一辈子热爱劳动,荷锄南山,守望五谷。他懂得土地,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就是农闲的时候,他每天都会到地头上看一看,似乎不去看一眼,心里就会有无限牵挂。平日里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到岭上转转。他离不开那片土地,丰收季节,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候。他无论是挥镰割麦,还是耕地播种,从不肯落在乡亲们的后边,把劳动当作一件人生最快乐的事来做。春种秋收他一脸的笑容,奔跑在田间的路上。一粒米一滴汗,父亲懂得农家人的辛苦,所以他勤俭持家,总是粗茶淡饭,布衣旧衫,顺其自然。

父亲一辈子酷爱文艺,吟诗作对,激扬文字。他只有小学文化,却喜欢读书写文章。因为读书,他心里装满了故事,也让他知道了远方的大千世界;因为写作,他更加热爱生活,对每一份生命的过往,有了独到感悟。年轻的时候他曾在戏剧团里写过剧本,唱过地方戏,喜欢参加民间演出,舞龙灯,耍狮子,摇旱船,父亲俨然成了小镇的文化名人。花甲之年,他笔耕不辍,有了一个著书立说的梦想,10年间写了近20万字的文章,20多篇散文在报纸上发表,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作家。父亲很谦逊,如同他新书的名字“青谷穗”,即便硕果累累,更要谦虚做事。他笔下写的依然是对那山、那水、那人的情怀,对土地的爱恋,对国家社会的感恩,对父母兄弟姐妹的情感。他信奉两句话:从来忠厚传家远,唯有诗书继世长。父亲用他的文字抒发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情感,这就是固守着的精神家园。

父亲是家园的守护者,用双手建造着自己的幸福家园,用双脚丈量着深爱的山山水水,用文字记录着一个普通农民的内心情感。傍晚的小院里,父亲喜欢泡一杯清茶,慢慢地品尝,望着漫天的星斗,悠闲地唱一曲老戏,在他那听不太懂的“咿呀”声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幸福快乐的父亲。我确信,父亲从来没有产生过走出去的想法。对远方世界的信息只在他闲聊时候的嘴边滑过,他聊完了就是聊完了,不会在他的心中激起一丝涟漪。家园是幸福的,他享受着,满足着。岭上的高粱红了,映红了他紫红色的脸,他全身有了用不完的力量;陇上的麦子黄了,他站在麦田里品尝第一束麦穗,告诉周围的人自己从来没有年老过。

远方无论多么精彩,那是别人的地方,他不羡慕,也不嫉妒,只管经营着自己的家园,在他的心里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是自己的家。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条并不宽阔的公路穿过了小镇,便看见一辆大客车沿着这条公路驶进了村外的小站,“嘀嘀”小镇通车了。

从那以后,我们便会经常看见一辆白色的客车一次次地来,又一次次远去。客车带来了远方久别的亲人、远方的特产,还有远方迷人的故事;也带走了怀揣梦想的乡亲、求学的孩子、远嫁的姑娘,还有我们对远方的向往。闯关东多年的四叔也乘着这客车从遥远的东北回来了,父亲泪湿眼眶;邻家大伯的儿子考上大学了,就是坐着这客车去了大城市,父亲羡慕不已……

通往外界的那条公路越拓越宽,那辆“嘀嘀”响的客车改变了小镇的空气。小镇渐渐变得热闹了,人们的心也按捺不住了。但父亲依然守护着家园,田间地头,岭上沟底,辛勤劳作。似乎周围的改变对他没有多大的诱惑,我猜想他对远方并不怎么好奇吧?只是每当那“滴滴”响的客车从那条公路上驶来,父亲总会不自觉地停下手中的活儿眺望很久,也不言语,一直等到那客车从小站淡出了他的视线。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当我背着书包从学堂回来,把新得的奖状交到父亲的手里。他端详了良久,意味深长地说:“用功读书吧,将来咱也坐着那客车去大城市。”

父亲的叮嘱,不禁让我感到高兴,更让我感到惊奇,原来在父亲的心里也有一个对远方的渴望。父亲的话不由得让我产生了一种走出去、去远方的想法,而且这种想法越来越浓烈。我迫切想知道那公路的尽头是一个怎样的远方,一定要坐着那客车去远方看看。远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山,不一样的河,还是有不一样的庄稼和树木?这在我儿时的心里不知道叩问过几回。父亲却说:“远方有高楼,有大学堂,还有你没有见过的海洋,肯定有更多的客车,带着你走向更远的远方。”

远方到底有什么?我这样问着父亲。父亲笑着对我说:“不出去看看,怎么知道远方有什么!”

一定要去远方,父亲和我都这么想着。父亲含辛茹苦挣钱供我读书,他比以前更加卖力,虽然辛苦但一脸的幸福;我也寒窗苦读为能实现梦想而努力,我不能让父亲失望。终于在某一天我坐上了那辆离开家乡的客车,沿着那条通往远方的公路,开始了我崭新的旅程。记得第一次离开家去小站的路上,父亲背着我的远行背包走在最前面……

岁月匆匆,我乘坐着一辆接一辆的客车,从一个城市走向另一个城市,渐渐地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如今的我在远方上了大学,找了工作,安了家,找到了让我魂牵梦绕的远方。在远方,我不仅看到了父亲说的高楼、大学堂,还看到了巍峨的山、辽阔的海。我的耳边一直重复着父亲的那句话:“不出去看看,怎知道远方有什么?”是啊,一路走来,路在延伸,我在成长,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我的梦想实现了,因为我走进了我想要去的远方。然而,父亲依然守护着他的家园,用满是泥巴的大脚板丈量着属于他的山山水水,还是离不开那土地,那庄稼,那牛车。父亲还是喜欢那南园里蔬菜瓜果的味道,还是喜欢听甩鞭子发出的那一声脆响。我在远方,父亲的远方在哪里?

每次回老家探亲,我的心都难以平静,如今的老家却已成了我现在关注的远方。当身边的乡亲翻盖了旧屋住上了洋楼,父亲依然守着那三间瓦房,依然乐呵呵地在小院里喝着一杯清茶,唱着那古老的戏曲,依恋着家给予他的那份温馨和幸福。

老家的小院还是那样温馨,只是父亲苍老了许多,这让我多了一份牵挂。多次想接父亲出来和我们一起住,看看外边的风景,他总是笑着拒绝了。父亲习惯了老家的生活,因为那山亲,那水亲,那左邻右舍的老街坊亲,还有那不能割舍的乡音……

我深深地懂得,父亲把对远方的憧憬,寄托在了我的身上,而我便是父亲的远方。父亲在田间劳动的时候,他会想起我;父亲在小院里喝茶的时候,他会想起我;父亲在写文章的时候,他也会想起我……

父母安好,是我在远方拼搏事业的动力,父亲守护的家园是我的精神依靠,亦是我牵念的另一个远方。

窗前的雨雾渐渐散去,阳光亮了起来,我看到了更远的远方。

2016年9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