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保护的最高形式是实现大众化

文化保护的最高形式是实现大众化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保护的最高形式是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艺术化。近几年来,天台不断挖掘和合文化的内涵,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扩大和合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园区以实物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和合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使前来参观者不仅受到教育和启发,而且自发成为宣传者、践行者。所以内有不和之因,外结不和之果。这是对和合文化生活化、大众化、艺术化保护的实践,也是向社会传递一种满满的正能量,希望有缘者能从中得到启发。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不断互动的过程。

一种文化,如果仅仅保存在图书馆里,或者存活在学者的书斋里,那么,这种文化实际上已经死亡,因为文化的本质和价值在于化人。

文化保护的最高形式是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艺术化。文化只有走进大众,走进百姓生活,才能被百姓所接受;也只有被百姓所接受,才能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有所作为,才能不断激活文化的因子,使之不断传承和创新。这样的保护不仅使文化的价值得以发挥,而且使文化本身得到传承。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更是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目标。

自清代雍正帝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天台山便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人是文化的中心,也是文化的目的。

近几年来,天台不断挖掘和合文化的内涵,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扩大和合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在客运中心醒目位置设立和合二仙的大型雕塑,向世人展示一个和谐、包容、开放、大气的天台。沈中明让儿子沈盛钢面向全球收集和合文化史料,建立和合人间文化园,现已建成和合人间博物馆、和合婚俗博物馆、“一根藤”艺术馆。园区核心价值是家庭和合、社会和合、民族和合、国家和合、世界和合。文化园区以实物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和合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使前来参观者不仅受到教育和启发,而且自发成为宣传者、践行者。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园的持续发展,使和合文化不断物化,因为文化的传承需要实物的载体。非器则道无所寓。

可以说,一个学和合、运和合、创和合的文化传承新模式正在天台形成。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矛盾是永远存在的,即使两个人世界观再接近,也只会相似,不会相同。也正因为如此,和合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如果运用得好,就会起到事半功倍、润物无声的作用。

将和合文化运用于国家,则可协和万邦,开创盛世太平。国虽大,好战必亡。运用于文化建设,则可百花满园,创新不断。运用于工作,则可人我和谐,效率倍增。运用于生活,则可家和业旺。运用于学习,则可融会贯通,境界大开。

总之,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国家,都离不开和合文化的运用。运之家则家和,运之国则国旺。因为许多事情,以恶是治不了恶的,有时只有德才能化解怨。

和与合是有因果关系的。一个人只有内心平和了,才能达到与周围的合。和是因,合是果。如果内心不和,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那只是孔子说的“小人同而不和”,是表面的为利而和,不可能有大和。

所以内有不和之因,外结不和之果。内和乃求外顺。一个人如果没有平和的心态,那就不会看到美的世界,因为世界是人心的倒影。你怎样,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

有人的地方就有相处的艺术。

本书就是我在安静的状态下,在心境平和的状态下对生活、工作、学习的思考,也是对和合文化的一种运用、一种活化、一种保护。虽然不是每篇都提到和合文化,但是把和合文化的因子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渗透到每个角落,作为一种潜意识的思维方式贯穿思考的始终。

就好像我们需要空气,但是我们一直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一样,我们感觉不到和合,但是和合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血液中、骨髓中、思维中,这是真正的内化于心。

正因为有了和合的思维,所以看到的世界无处不美,遇到的工作也是历事练心,即使最苦最累的创卫工作,也是收获满满。也正因为有了和合文化,所以做到心能转境无处不自在,而不是心被境转而无处自在,所以看到的山是美的、水是美的、人生是美的。世界处处皆美境——这是一种大美。

这是对和合文化生活化、大众化、艺术化保护的实践,也是向社会传递一种满满的正能量,希望有缘者能从中得到启发。

和合文化大众文化就是仁和为人,合作做事。

2016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