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付出,从甘愿到享受

付出,从甘愿到享受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大公益讲座,已经开讲四年多了,每每讲到“甘愿付出,享受付出”的时候,都有人提出:“只有财务自由了,才好谈付出。”因为,失去真我的付出,是牺牲;或者说,缺失真我的给予,只是一种越陷越深的牺牲,终究不会走上一条从甘愿付出到享受付出的喜悦之路。只有来自“真我”动机里的爱的付出,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这时给予者即是接受者,生命即达到爱的合一境界。

北大公益讲座,已经开讲四年多了,每每讲到“甘愿付出,享受付出”的时候,都有人提出:“只有财务自由了,才好谈付出。”

我们常说:不要问世界应该给你什么,而要问,自己这一辈子可以拿什么给予别人。即便再怎么没有钱,还是可以对身边人好一点的,如果一直做不到对别人好一点,未来还是很难有钱。因为,在自己都没有钱的时候还能对别人好,将来给你钱的人有的是。当钱比你大的时候,你要追钱;当你比钱大的时候,钱自然会来追你。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必须要对你好,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做到甘愿付出,享受付出。”——你信这样的话吗?

北大公益讲座志愿者的付出,何以是“不为什么的付出”呢?

人的社会角色,是来自于个体远离了“真我”而创造的一种人格。这样的人格,其实是失真个体的一件外衣。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不自觉地穿着“角色的外衣”,用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取悦于别人的接纳与欢喜。

通常,这件人格外衣的形成,来自于童年,因对爱的需求而遭遇的失落,以及心灵曾经受到过的创伤。长大后的个体,为了自我保护,以避免心灵因痛苦的回忆再次受到伤害,于是,用角色的外衣把自己伪装起来,用以否认内在真实的需要。这样的结果,充其量只能使当下的生命,成为一个不真的拯救者。

然而,在角色责任里的付出是沉重的,是患得患失的。因为付出的过程并没有包含真实的自己,因此意识与潜意识是不一致的,是冲突的。这样的给予,是空落落的给予,因为太追求成果。

于是,老天爷就开一个大玩笑,会让这种付出的人,到头来没有成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常常付出很多,却困惑于毫无成果的根本原因。因为,失去真我的付出,是牺牲;或者说,缺失真我的给予,只是一种越陷越深的牺牲,终究不会走上一条从甘愿付出到享受付出的喜悦之路。

不甘愿,必有痛苦;不享受,必不长久,并且不可扩展。

如果付出的意图,是为了自我被别人认同,或者为了避免自我受伤,那这样的付出,不是心甘情愿,而只是来自于角色的需要,或者美其名曰:社会责任。而这种付出,其实是有条件的,它的内在动力,从本质上说,是恐惧,而非爱;是不得不,而非内心真实的需求。所以,凡有条件的付出,是迟疑的,是纠结的,是不可持续的。只要有求,必有烦恼。

脱下角色外衣的付出,之所以可以从甘愿到达享受,是因为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意图,“潜意识的我”与“意识的我”实现了完全的统一。

只有来自“真我”动机里的爱的付出,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这时给予者即是接受者,生命即达到爱的合一境界。

基于以上认知,北大公益讲座志愿者讲的付出,是找回自我之后的付出;是甘愿,进而达到享受的付出;是基于“帮助他人,其实是成就自我”的深刻认知,而理性地选择“信解行证”的喜悦的生命过程,换句话说,是脱离了功利主义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不为什么的付出,而这种付出,已经把自利与利他完全融为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