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大公益讲座把“生命的过程”概括为两个汉字:看和待,“人生即看待”。
看,不容易。
看到,未必看见;看见,未必看清;看清,未必看懂;看懂,未必看透;看透,未必看开。
托尔斯泰说:“人们常常想用发现别人的缺点来表现自己,但他们用这种方式表明的只是他们的无能”,因为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并不表示你在这方面一定具有优点,证明别人错时,并不等同于证明自己就对了。他还说:“一个人越聪明、越善良,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美德越多;而人越愚蠢、越恶毒,他看到别人身上缺点也越多。”因为别人是自己的镜子。
看的学问,很深,很深。
待,也不易。
待自己——给自己一个体面而有尊严的待遇,这叫“人格”;善待自己的身体,珍惜而不执着,真正做起来,也挺难。
待别人——让别人因你而快乐,这叫与人为善的对待。尽孝行善要及时,而且要持续,真正做到,非一日之功。
(二)
要学会待人,先得学会“让”。因为,无论如何每一个人都有令别人不满意的地方。如果对于那些“毫无逻辑、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能“让”,那真是心中有爱了。
当然,或许让人因爱而谦让别人,不容易做到。但有一种“让”,是爱自己,这必须学会。这种“让”叫做:不与人争论,甚至不与人讨论。也就是当你遇到了“毫无逻辑、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时能做到“让”,其实只是让双方都好过一些,没有别的功用。因为不让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道理很简单:狗咬了你一口,你不能也去咬狗一口——这样做其实也不难。
经济学认为,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成本的,叫做机会成本,什么是吃大亏呢?经济学的解释是,有一个小亏,你不肯吃,然后,扯出了一个更大的亏要去吃。所谓“吃亏是福”,其实说的是,吃小亏是福,因为避免了大亏。
从去年开始,微信上有一个流行概念叫做垃圾人。这种人,一旦遇到了,千万不要去黏他,不要去跟他说理,更不要试图教育他,走开就是。因为他身上正聚集着乖戾之气,或者叫负能量,他正在找一个出气的地方。在某个时空点上,如果避让了他,没准在下一个时间点,他就缓过劲儿了,什么也不会发生;而如果非要跟他讲理,被他扯上了,接下来,彼此麻烦就大了。
一个运气好的人,不是他没遇上过麻烦事儿,而是麻烦事一来,他会让过去,不跟人较真儿。
让,是一种智慧。会让的人,是因为有爱。首先是爱自己,然后,可以推而广之。
(三)
人生不会带走什么,只能带走一个更好的自己,所以,人来到这个世界,其实是来做一次实证。证明自己怎么了,然后就会怎么样。
所以,人生不是来纠结对与错的,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对错啦,一切发生只是功课。这是北大公益讲座第二阶《光明圆融善》的核心内容。我们常常会在上完一阶时调侃道:“第二阶的课程,有一个功效,就是删除你头脑中的吵架程序,听完课之后,从此不会吵架了。愿意不愿意带你们家那个最喜欢吵架的人,来听我们的第二阶呢?”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同样一个问题,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这是创造丰富的多元社会的必要条件,也为人们通过了解别人,从而更充分地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渠道。如果我们一味地用对错、用好坏去判断别人的观点,就容易掉进自以为是的泥淖,而所有的纷争,都是因对错而起。
面对每一个发生,不要去评判,而是去问:“怎么会这样?或许有他的道理。”这样去想,生活中就会减少90%的冲突。
(四)
有一种抱怨,其表现形式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我招谁惹谁了?”其话外音是:“我所面临的不幸,都是别人的错。”顺着这个思路,既然断定是别人错,要改变的自然是别人,而不是自己;而要证明自己没错的最有效的办法,自然是持续自己的言行,否则,就是自认其错。
现实生活中,让一个人认错,往往很难,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一个习性,就是不认错。人们对认错的恐惧是:一旦认错,结果将是一败涂地,就一切都完了。(这或许与小的时候因认错而受到惩罚有关。)所以,不认错的背后,其实是恐惧,这种恐惧沉淀下来,便形成了一些人对外在世界的发生决不认错的固有逻辑,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虽然,中国人都会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但,事到临头,能Hold住自己的人并不多。真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因此而开始改变自己,让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的人,就更少。
儿子小的时候,有一次与妈妈吵架,找我告状。我告诉他:“如果是你错,自然没有什么好吵的;如果是你对,而且对得一塌糊涂,那你居然说服不了妈妈,看来你的语言表达还是有问题。所以,好好学习,将来让自己能把正确的事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并能让别人接受。”现在想来,这样的教育,似乎有点儿霸道,却也不失为对待一切发生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内求,才能进步。一直在找别人的原因,往往就把自己绕到不能自拔的境地。
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应该费力地去改变别人,而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改变自己,这样一切都会好起来。
如果能够这样看待一生中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那么就自然知道,你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人、遇到这样的事——原来,所有的发生都是自己与生俱来应该修的功课。遇到了,都要感谢。
《圣经》如是说,凡事感谢!学会感谢,则一切都是好的!
(五)
佛说:“度人之心不可有。度尽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可度——度的都是自己。”
心理学家荣格也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应该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北大公益讲座的志愿者,是想去改变别人吗?不!我们只是想通过在这个平台的“做”,来改变自己。志愿者并不缺乏社会责任感,但我们做的公益,实在不是在承担什么社会责任——要放下“自以为是”。我们只是在“看”“待”中发现自己,修正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让自己看一切都顺眼,笑口常开!
前些年,有位志愿者听过课以后,很感动,然后满腔热忱地去推广。结果人家说:“收费的课,我都听不过来,免费的课,哪里有时间听呀?好货不便宜,便宜不好货。何况是不要钱的。”把他气得目瞪口呆,愤怒地撂下一句话:“再也不理你了!好心当作驴肝肺。”结果,对方很惊异地说:“什么光明圆融善?就看你听成了这个样子,我还真不敢去听呢!”
有的人,总是好心地拼命地试图去改变别人,最后发现,人家始终没有改变,于是,就灰心丧气:“我不去帮他了!”甚至产生一种嗔恨心,巴不得人家倒霉。这种助人的态度,因为是建立在别人的反应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自己的心里,所以,常常让自己越做越灰头土脸。其实,世间本无众生可度,度自己就好了。自己都好不了,别人为什么要听你的呢?
从小我就想着当一个好人,不断努力地去帮助别人,以至发展到“好为人师”。一直到有一天,听到孟子曰(大意):人的毛病,就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而不喜欢反躬自省,检讨自己的不足,继而去请教别人,然后让自己好起来。终于恍然大悟。
一个人如果能搞定自己,到头来或许能够对人有所帮助。难怪在年轻的时候,总是听到老人说:“如果人生可以倒过来活,我就不至于活成这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