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2月20日)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敌我力量对比,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争”的正确结论。然而,他同时又要求,作战时,要“乘敌运动之际,突然前进,包围攻击之,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迅速解决战斗……这样,我之战略的持久战,到战场作战就变成速决战了。”一曰“持久”,一曰“速决”,两者岂不矛盾吗?
“持久”和“速决”,两者看来矛盾,实则是统一的。“持久”,是战略上的持久,“速决”,则是战术上的速决,战略上的持久战,不仅不排斥战术上的速决战,而且,需要战术上的速决战。
因为,持久战要取得最后胜利,必须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敌人,一点一点地壮大自己,而这就需要取得许多战役和战斗上的胜利,没有这些局部的胜利,也就没有全局的主动和优势,持久战的胜利也就难以保证。可见,“持久”与“速决”,不但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为用的,是战略方针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战略上的持久”和“战术上的速决”的理论,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我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大国,要在这样落后的基础上建成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也就是在战略上进行“持久战”。长期的艰苦奋斗,想在一个早晨就摘掉“一穷二白”的帽子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但是,建设上的持久,绝不是时间越长越好,甚至坐着不动,等待“伟大日子”的到来,而必须“多快好省”地解决生产建设上的具体问题。大至一个工厂的兴建,一条铁路的铺轨,小至一亩地的耕耘,一车粪肥的送出,都要求越快越好地完成,只有这些一个一个的生产建设的具体项目迅速解决了,工业基础才会越来越雄厚,农业的产量才能一年年的增加,国力越来越强,从而日益接近我们的伟大目标。
战术上的速决,对于军队作战,要求“突然前进,包围而攻击之,打他个措手不及,迅速解决战斗。”对于建设者,克服生产建设上的困难,也要有这种英勇“杀敌”的气魄和雷厉风行的作风。生产如杀敌,不仅要在行动中争取主动,只有一步主动,才能步步主动;而且只有拿出十足的干劲来,困难才能很快被克服。无数事实证明,在建设上,一方面在战略上要有长期建设的思想,准备作持久的努力,不能“一步登天”,不能急躁;另一方面在战术上则要有“速决”的精神,要鼓足干劲,雷厉风行地向困难作斗争,迅速地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克服拖拖拉拉,言而不行,行而不果的疲沓作风,只有这样把“持久”与“速决”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后胜利。
[又添一乐] 此篇发表在《张家口日报》上,文中是针对“大跃进“时期党内外存在的一种浮躁情绪和急于求成的思想而写的。“战略上持久“和“战术上速决“是辩证统一的,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之一。在我后来的长期工作中学习和运用这个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