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社会科学要为振兴河北作出贡献

哲学社会科学要为振兴河北作出贡献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此应该有清楚明白的认识,满怀信心地为振兴河北而努力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应该认清这个大局和中心,把它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这无疑是哲学社会科学界责无旁贷的任务。五是要搞好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通过认真的调查,提出尽先尽快普及的课题,编写出普及的材料。

(1983年11月20日)

今年7月,中共河北省委发出“振作精神,振兴河北”的号召,要求全省人民开展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活动,把河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这个口号体现了十二大的精神,道出了河北5300万人民的心愿,顺应了河北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全省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引起热烈响应。现在许多战线,许多地方和单位,已经采取了振兴的步骤和措施,出现了振兴的势头。这个口号也向我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提出了新的光荣任务,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作出回答。

一、要有坚定的信心

河北要振兴,这不是单凭主观良好的愿望提出来的,它有深远的历史原因和雄厚的现实基础,具备了振兴的主客观条件。

河北有地利优势。它地处黄河下游北岸,西倚太行,北连燕山,富于煤铁等矿藏;东南平原辽阔,宜于粮棉;坝上高原,是天然的好牧场;东临渤海,又有渔盐之利;冀中的洼淀,历来是“鱼苇之乡”。山海平原草地,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潜力很大。它地处京、津周围,交通海运很便利,易于发展经济。

河北在历史上有过经济的繁荣和富庶。远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在这里开拓繁衍。战国初年,在这块土地上崛起的燕赵、中山,都是跻身于当世的强国。试想,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燕赵、中山何以能与秦齐楚魏韩并列天下争雄?河北的冶铁、陶瓷、丝麻、海盐和粟栗历史久远,且声名卓著。盛唐时期,河北是全国积粟最多的地区之一,唐开元大臣裴耀卿向关中首都漕运粮食700万石,主要是“益潜晋、绛、魏、氵仆、邢、贝、济、博之租”(《新唐书·食货志》),而魏、邢、贝、博均在河北,河北是我国著名的蚕桑基地,仅博陵郡(今定县)上贡给唐政府的各种绫绢就达1570多匹,为“全国之冠”(《通典·食货志》)。北宋以后,随着全国政治中心的北移,河北的历史地位才逐渐发生变化。元明清三代均设都于北京,河北为畿辅要地,但由于长期的战乱破坏及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渐渐失去了富庶发达的优势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河北的变化今非昔比。能源、建材和轻纺工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六五”计划期间,国家在这里安排了较多的建设项目,其中大型的就有35个。由于治理了海河,多数地方基本上结束了连绵久长的洪水、沥涝灾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业经济体制以及经营管理上的重大改革,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去年粮食总产达到350亿斤,棉花和油料均超过历史的最高产量,林牧副渔也逐年兴旺。今年农业又获得了好收成。可以预料,在近19万平方公里的河北大地上,必将建成华北的粮棉基地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过去,河北的工作走过一些弯路,遭受过一些挫折,广大干部和群众痛切地体察过“左”倾错误之害。错误和挫折使人们变得聪明起来,具有一定免疫力,转化为振作精神、振兴河北的有利因素。现在,省、地、市党政领导机构已经按照中央的方针进行了改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各行各业的工作已呈现出团结向上的新气象。这一切都说明,省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提出“振作精神,振兴河北”的口号,是很有战略眼光的,这是加速河北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和造福于全省人民的大事。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此应该有清楚明白的认识,满怀信心地为振兴河北而努力工作。

二、要立足河北,抓住研究工作的重点

振兴河北,就是把河北的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使河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赶上全国前进的步伐,这是河北的大局、河北的中心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应该认清这个大局和中心,把它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一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十二大提出的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纲领,结合我省实际,进行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河北的振兴,是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下的振兴,是向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的振兴。因此,只有把中央的精神搞清楚,把握住,振兴河北才有正确的方向。这无疑是哲学社会科学界责无旁贷的任务。二是要研究河北的现状。要振兴河北,必须认识河北,这就需要研究河北的省情,研究河北四化建设的特殊的规律性,研究河北的优势和劣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研究30年来河北社会主义建设具体的经验和教训,研究河北社会的、自然的现有基础和发展前景,等等,只有对河北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振兴河北的实践中增加自觉性,减少盲目性。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河北的经济和政治、思想文化、社会主义建设等各个领域的规律性及其改革的途径,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探索,就是达到这样认识的重要手段之一。三是要研究河北的历史。河北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河北今天要振兴,就需要知道河北的昨天,做到温故而知新。知晓我省古代太行山是森林茂密的情况,可以为今天绿化太行山增强信心;了解我省古代蚕桑织业兴衰史,可以对今天重振河北蚕织业找到借鉴;发掘河北历代一些杰出人物的业绩及其著述,有助于增强今人奋发向上的志气;特别是近代以来的革命史料,更是今天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现在,对河北历史的研究是不够完整、不够系统的,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四是要当好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重大决策的参谋和助手。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制定和提出的振兴河北的各项具体规划和措施要真正能够奏效,必须使这些规划和措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既要符合十二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又要切合当地的实际。这就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的帮助,而且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帮助。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经过周密、深入的调查研究,拿到可靠的论据,提出科学的见解,向党政领导机关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和材料。五是要搞好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振兴河北是河北5300万人民自己的事,光有振兴的热情和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振兴的手段,掌握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现在,我省广大群众渴望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既迫切需要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又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就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它的门类很多,先普及哪些,后普及哪些,在振兴河北的实践中,群众最亟需解决的新问题是什么?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通过认真的调查,提出尽先尽快普及的课题,编写出普及的材料。要做好以上这些工作,除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的努力以外,还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地加以组织和引导,给他们研究课题,提供研究条件,重视科研成果,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要进一步端正研究的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理论界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问题的气氛浓了,成果多了,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是,也要看到,在理论研究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现实的倾向,有些同志对现实问题不感兴趣,甚至认为研究现实问题是“不务正业”,研究现实问题的文章没有学术价值。这表明,我省哲学社会科学要为振兴河北作出贡献,在研究任务明确之后,从思想认识上进一步解决研究方向的问题是很必要的。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邓小平文选》,第165页),最近又指出“理论工作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红旗》杂志创刊25周年题词),这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应当坚持的正确方向。4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干部教育和理论研究“应当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正确方针(《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60页),邓小平同志对理论工作提出的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这个方针的坚持和发展。现在,把理论研究工作纳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正确轨道上来是更加迫切了。这是因为,党的十二大已经制定了我国人民到本世纪末奋斗的宏伟纲领,省委发出了“振作精神,振兴河北”的号召,党和人民对理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工作者如果对现实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能从科学理论上作出正确回答,当“白卷先生”,这样的理论研究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理论工作的任务就是研究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作出理论上的概括和说明,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3页)因此,密切联系现实,对不断发展着的现实进行研究,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作为的理论家,都是把着眼点放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上。孔子修《春秋》是那个时代的近代史;司马迁写《史记》也略于远古详于西汉;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是时代的反映;孙冶方对中国经济建设规律的探讨,虽身处囹圄而不止。这些先人,哪个不重视现实?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在这方面就更是不言而喻了。当今,只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定不移地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道路,在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上下工夫,就一定能写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论著。我们重视研究现实问题,决不是否定或贬低基础理论和中外历史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只有直接、间接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才有意义。

深入实际,作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也是端正理论研究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把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我省振兴起来,这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工程,有许多课题是以前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来的,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发现和解决。理论上的创见,绝不是几篇演绎性的文章,或是简单罗列几个实例所能做到的,只有对前人的文化遗产加以系统考察,对现实情况作周密的调查和深思熟虑的思索,才能对振兴河北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和论证,包括某些有独创性见解的阐明和发挥。

总之,哲学社会科学要在变革世界的伟大实践的沃土中获得茁壮成长的养料。我们只要把研究方向搞正确,不仅会为振兴河北作出应有贡献,而且会在这个实践中使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得到振兴,出现更加繁荣的新局面。

四、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的指导。一百多年来世界范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真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完备、严谨、科学的世界观,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我们在研究和解决振兴河北的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时,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研究和解决得好。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前应当认真学习好《邓小平文选》。《邓小平文选》是我国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光辉论著,是邓小平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卓有成效地坚持、运用和发展。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纲,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四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当然它也是我们振兴河北必须掌握的强大的理论武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认真学习,用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理论武器,在振兴河北的创造性的实践中,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二是通过认真学习,掌握《邓小平文选》的精神,才能有效地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辅导好群众的学习,使它武装起全省广大人民的头脑,在振兴河北的斗争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三是《邓小平文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通过认真学习,各个学科都可以从中找到科学研究的正确指导方针和研究方法,改进学风,提高研究水平,更有效地为振兴河北服务。要坚决扭转一些人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倾向,纠正理论学习中那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学风,克服只满足于字面的了解,不深入思考、不领会精神实质的自满情绪。要坚持扎扎实实地学习,全面、准确地领会,紧密地联系实际,真正地学出成效,干出成效。

[又添一乐] 此篇是我和夏自正先生共同撰写的。我撰写的《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河北学刊》1983年第3期以本刊评论员署名刊出后,听到了省内外学术理论界的一些褒扬之声,石虹院长很振奋,他又委托我再撰写一篇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界如何振奋精神、振兴河北的一篇评论员文章,要在《河北学刊》1983年第4期上刊登,我接受任务后写了一个草稿,觉得缺少河北这块地方自古代就地灵人杰的内容,这时获悉院历史研究所夏自正先生已写成一篇这样的文稿,于是便向他求教,他欣然救急,我俩合伙将两个文稿融为一体,遂成此篇,按计划发表。在此我再次向夏自正先生致谢。此篇实际是上一期评论员文章的姊妹篇,它从纵深处较系统地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问题,所论述的几个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文选》是我国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光辉论著,是邓小平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卓有成效地坚持、运用和发展。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纲,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等论述,现在更显现出它理论的深刻性,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