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特色之我见

地方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特色之我见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地方特色,主要是指反映它所在地方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的那种特色。不少地方性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了创新特色。这种组合特色也体现在地方社会科学期刊上,有些地方学术期刊如吉林省《社会科学战线》,就是以这种组合特色见长的。

(1988年3月23日)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任何人都决“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学术期刊交上了最佳命运,这不仅表现在它们幸逢了最适当的光照、温度和湿度,如雨后春笋,勃然而生,数量之多,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许多刊物的编辑者发挥了他们特有的独创精神和才能,使刊物摆脱了过去那种“千刊一面”的倾向,办出了各自的特色,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喜爱。也有一些期刊正在探索,为办出自己的特色而努力。近几年,笔者注意阅读一些地方学术刊物,受益匪浅。本文仅就什么是地方期刊的特色,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问题,谈谈观感,以就教于老一辈办刊专家和编辑同行们。

所谓特色,简单来说,就是本质相同的众多事物中的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的内容、风格和色彩。当今,地方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灿若星汉,但是,仔细读之,就会发现同类刊物之间又具有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之所以能够获得读者的承认,就是因为它们各具特色。如果把这些特色归纳起来,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地方特色。地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地方特色,主要是指反映它所在地方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的那种特色。我国的历史悠久,各个省、市、自治区由于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许多区别于其他省份的特色。因此,在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各自均占据着某一领域的特定地位和显示着特定优势,正是这些不同领域的特定优势的发挥,构成了我国整个社会科学学科群体的发展全貌。从目前地方学术期刊的总体来看,对于当地的学科优势,有些已经发掘出来,并得到较为充分的论证,成为“现实的优势”;有些优势尚未发掘出来,属于“潜在的优势”;还有些新学科优势,正在被当代的地方社会科学工作者创造出来,可称其为“后来的优势”。地方学术期刊,如果在自己的编辑工作中和版面组织上真正反映了“现实的优势”,促进发掘出“潜在的优势”,大力扶植起“后来的优势”,那么,就可以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当然,由于各个地方的学科优势不同,也就决定了各个地方学术期刊本身具有迥然不同的特色。湖北省是古代先秦楚国所在地,楚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地方学术期刊《江汉论坛》把“楚文化研究”的成果,作为反映的重点,而且越来越突出。1981年该栏目发表了15篇论文,1982年上升到20篇,1984年又达到24篇,1981年至1986年的六年的累计,共发表了115篇楚文化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引人瞩目的地方特色。浙江省,在古代是吴越文化所在地,历来学术思想活跃,近代是太平天国开创的地域之一,近现代是鲁迅、茅盾的故乡,当代又出现了闻名遐迩的“温州模式”,等等。该省地方学术期刊《浙江学刊》根据本省雄厚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开设了“温州模式研究”、“吴越文化”、“浙东学派研究”、“天国春秋”、“杂文研究”、“茅盾研究”等共13个地方栏目,占该刊共开设的17个栏目的76%,地方学科栏目之多,所占比重之大,在地方学术刊物之林中首屈一指,它就是以这样的地方特色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此外,河南省《中州学刊》反映的宋明理学研究的成果,陕西省《人文杂志》反映的秦汉、隋唐文化的研究成果,《天津社会科学》反映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经验、新理论,均从不同侧面显示出这些期刊自己的地方特色。

其次是创新特色。科学的使命是探求真知,预测未来。因此,创新就成了学术期刊反映和交流科研成果的重要使命。不少地方性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了创新特色。每当这样的新出版的期刊投递到读者手里的时候,便给人浓烈的朝阳照身、春风拂面之感。正如大花园初放的百花一样,具有创新特色的期刊,也各具自己的新角度、新侧面、新色彩、新气质。陕西《社会科学评论》,是以反映社会科学整体的新面貌、评价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总结社会科学研究的新经验为自己的特色。就以该刊“论著评介”专栏而论,1987年1~6期,就发表了论文17篇,而且大多是新书新评,读后不仅使读者了解到这部新书的新观点、新内容,而且可以掌握学术界对它的最初评价,成为阅读这部新书的向导。上海《社会科学》则“新”在反映国内外社会科学众多领域研究的新创造、新发展、新突破上,开卷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刊首栏目“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每期均发二三篇论文,可以说篇篇均有新意。1987年第10期刊登的李鸿烈《历史唯物主义与我国的改革实践》一文,从四个方面阐述的体制改革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应用,其观点和材料多是作者新开掘的成果,是那些充斥刊内的陈文老套的论文所莫及的。该刊“外国学术思想评论”一栏,每期所发的论文,常常给读者送来国外社会科学发展变化的新信息。黑龙江省《学习与探索》的创新特色,则表现在对某些学术领域形成久远、无人非议的传统观念提出大胆的挑战上,在读者面前常常造成一种异峰突起之势。例如在理论界所谓“宇宙无限”的原理,几乎是多少年来人人信奉,不容置疑的。该刊1987年第3期突然推出吴鹏《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的论文,从多层的逻辑论证上,阐明“宇宙无限”论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功绩”和在科学发展到今天暴露出来的破绽。该文还对“宇宙边界”作出新解,提出“由于它不存在外部作用的参与,因此宇宙边界不再存在边界的内外之别”的新概念。几年来该刊每期均推出一两篇这样向传统观念大胆挑战的论文。由于这种“大胆挑战”的特色,有人把它称为“使传统观念颤抖的刊物”。

最后是组合特色。一个大百货商场,货物品种齐全,顾客所需应有尽有,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购置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表现了一种组合特色。这种组合特色也体现在地方社会科学期刊上,有些地方学术期刊如吉林省《社会科学战线》,就是以这种组合特色见长的。该刊自创刊以来10年间一直保持346个页码的厚度,先后开设60个栏目,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几乎应有尽有,真可谓“大容量,新水流”。特别是在文史方面,该刊以反映东北的文学、历史研究成果为起点,向四面八方伸展它的触角,涉猎最宽阔的研究领域。文学研究方面,除了开设“东北文学”等具有一定地方色彩的栏目外,还开设了“外国文学”、“文艺评论”,“古代文论”、“古代小说”、“明清文言小说版本见知录”、“古代诗词”、“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评论”等十几个栏目。历史研究,除了设有“东北历史与文化”,“辽金契丹女真史”、“伪满洲史”、“东北人物志”等栏目外,还开辟了“历史学”、“中国政治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史”等近10个栏目。另外还设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专栏。编者将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科研成果有机地组合在一本期刊内,形成了这个时期独特的组合特色。读者只要拿上这一本刊物,就等于拿到了一部社会科学研究的百科全书,这正是它博得广大读者厚爱之所在。

研究地方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弄清什么是它的特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探索这种特色是如何形成的,怎么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地方学术期刊的编者朝思暮想、孜孜以求的重要课题,也是广大读者和作者时刻关心的问题。根据已经办出自己鲜明特色的一些地方学术期刊多次显露出来的经验,我认为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应当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要处理好“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关系,这是办出自己特色的基础和关键。《江西社会科学》为了探索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1987年上半年专程赴京邀请众多的办刊专家和社会科学学者共同“会诊开方”,得出的结论是:“在办好省级社会科学期刊的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又要反映当代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刊物的内容应该重点反映本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但在反映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方面,应该打破‘省界’,力求达到全国的学术水平”(《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第136页)。这就是他们对“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内在关系的表述,这个表述是符合实际的。如同一株白杨树,它要茂盛成长,形成独特风格,其根须必须深深扎进所在地方的泥土里,吸取那里的养分;同时它的枝叶又必须向外界敞开,广泛吸收无限空间的空气和阳光。把地方性学术刊物办出自己的特色,也是这个道理。既要“立足本省”,又要“面向全国”。“立足本省”,就是以当地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在自己的刊物上使这种优势得到充分反映。“面向全国”,就是同全国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在交流中,一方面从全国以至世界上吸取一切有价值的学术思想;另一方面,又以自己刊物反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成果,向全国作出贡献。“立足”和“面向”,这两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如果只强调“面向”,放弃或忽视“立足”点,不仅有失刊物发展当地科研,培养提高当地作者队伍的社会职责,而且由于脱离当地的实际,如同白杨树离开当地土壤,刊物特色就成了无源之水,是难以形成的。如果只强调“立足”,放弃或忽视“面向”,自我封闭,不搞学术交流,拒绝广阔空间的“空气”和“阳光”,也不利于把刊物办出特色。因此,对于地方学术刊物办出自己的特色而言,“立足”是基础,“面向”是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在这里有一个正确估价地方学科优势的学术价值问题。有的同志担心自己地方的“土产”,是否会受到省外的重视。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般寓于个别,个别包含一般,一些地方性愈强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往往愈具有学术价值和全国意义。《浙江学刊》刊载的“温州模式研究”的成果,《中州学刊》推出的“宋明理学研究”的新收获,《河北学刊》保持的“古代中山国研究”栏目上发表的系列论文,等等,这些“土产”,虽在地方生成,却成了国家的瑰宝,甚至受到国际学术界的瞩目。实践反复证明了本省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对省外的地方学术刊物的兴趣大小和需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刊物刊登的具有本省学科优势和特色的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

其次,要组织好作者队伍,这是办出特色的重要支柱。一般而论,团结作者,做好作者工作,是办好刊物的前提,编辑部团结的作者愈多,稿件来源愈丰富,刊物的质量就愈有可靠的保障。而就办出自己特色来说,它更需要足够数量的有科研实力的作者支撑。观察已经办出自己特色的地方学术期刊,可以从中发现这些期刊的编者为了创出自己的特色,在组织作者队伍上显露出来的高超的组织才能和组织艺术。概括来说,他们的做法有四:一是三维结构法。《浙江学刊》1986年全年共发稿件159篇,其中该刊主办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供稿51篇,占32.1%;本省作者供稿66篇,占41.5%;省外作者供稿42篇,占26.4%,即依靠本院的力量,发挥本省的力量,借助省外的力量,形成三维结构的作者队伍网络,既能充分反映本院、本省的科研成果,又能吸收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收获,构成了《浙江学刊》独有特色的坚强支柱。二是围绕中心法。即以开掘和发挥本省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为中心,组织作者队伍,加强队伍组织工作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克服离开中心而动作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江汉论坛》为了突出楚文化研究这个中心,自1982年以来,每年都要邀请省内外楚史研究专家,在湖北省召开楚史研究会(有时由省社会科学院或社科联出面),发现楚文化研究的作者,扩大稿件来源,使“楚文化研究”专栏越办越有起色。三是依靠中青法。中青年是创造性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最佳年龄期,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具有老年人所无可比拟的学术敏感和理论勇气,因此有眼力的编者不能不把视力盯在这支生力军上。《学习与探索》所以办出少有的创新特色,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一贯坚持“依靠中青法”,不断扩大中青年作者队伍,扶植理论新秀,被誉为“青年理论家的摇篮”。四是作者辐射法,即增强作者的知名度,使之影响、带动其他有关作者投稿,参加刊物特色的创造活动。《社会科学战线》每一期在封一封二封三上以彩色图片登出本刊作者的工作照片8~10张,全年即近40张,10年即近400张,大大增强了作者的知名度,这不仅鼓励作者继续为本刊办出特色尽力,而且在他们的周围辐射,带动起众多的作者,几乎在每一个知名度较高的作者周围都形成一个作者群体,稳固而有力地支撑着该刊组合特色的保持和发展。

最后,要求期刊的编者既要有科学的求实态度,又要有大胆的创新精神,要求这两种素质的有机结合。《浙江学刊》的编者对本省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了如指掌,把它们一个个反映到自己所办刊物中,他们不仅了解现状,而且了解历史,1986年该刊第5期刊登的15000字的《五十年来吴越文化研究综述》,就是该刊编辑部研究整理的,他们能写出这样有分量的“综述”,不仅说明他们对吴越文化研究的功底之厚,而且反映了他们要把这项研究推向前进的创新精神。“文化学”并非原本就是黑龙江省的学科优势,但是《学习与探索》在1985年底接到青年学者何新《关于文化学研究的通讯》,该信建议开展文化学的研究,该刊编辑部很快采纳了这个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建议,开设“文化学研究”专栏,近两年来刊登了一批有创见的论文,为该刊已有创新特色增添了异彩。《社会科学评论》1987年第8期在“探讨与争鸣”专栏内发表了施肇域《关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考——打破“辩唯——历唯”模式确立实践辩证法》,不看内容,只看标题就知道这是一篇主张对现有传统哲学体系进行大胆变革的论文。该刊在编者按中说:“本文作者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初生虎将,勇气可嘉,笔力难免稚嫩,然其论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体系固有模式的科学性”,“予以发表,以引起更深入的探讨与争鸣”。可以预料,这场争鸣是不可避免的;同样可以预料,通过这场争鸣会大大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是毫无疑义的。上述期刊的编者所采取的这样大胆开拓创新的步骤,正反映了他们可贵的求实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多么强烈。

地方社会科学期刊的编者们之所以这样呕心沥血地为创办自己刊物的特色而努力,充分说明了特色之于地方社会科学刊物是多么重要。实践已经证明,特色是刊物生命力之所在,凡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期刊,都显示自己的优势。

一是推动科研,培养人才的优势。由于期刊编辑部切实从办出自己特色这个中心出发,去组织作者队伍,所以在刊物周围就形成了各具中心课题的若干个作者群体。他们围绕办刊中心开展科研,其科研成果为刊物办出特色提供了稿件来源,刊物则为这些成果的出台提供了可靠阵地,彼此推动,交相辉映,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科学繁荣,推动了人才的成长。毫不夸张地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凡是社会科学发展快的省份,没有一个不借助期刊的配合;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科研新秀,没有一个不是在期刊上崭露头角的,在学术期刊的支持下有些已经成长为某个学科的专家。

二是学术交流和竞争的优势。当今全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如林,只有独具特色的刊物才能使读者读后获得独特的亦即在其他刊物上不能得到的收获,才具有交流的价值和竞争的实力,才能在这场“期刊大战”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可以说,特色之于期刊,有则荣,无则衰。特色越突出,就越具竞争力,越受读者欢迎。相反,毫无特色的期刊,只能理所当然地受到读者的冷落,在竞争中败北。

三是学术积累的优势。社会的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学术思想积累遵循的是两个根本不同的规律。物质财富允许重复积累,两瓶质量相同的茅台酒,虽然出厂日期有先后,但是具有同样的价值。而学术思想的积累则不允许重复,两部内容完全相同的文稿,如果一部发表在先,则具有很高的价值,另一部发表在后,则毫无价值。因此,学术思想积累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新”。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期刊,它刊载的多是其他期刊、报纸以至书籍所没有或少有的新内容、新材料和新见解,读者一见便会如获至宝,阅读之后还要一期期积累下来,长期保存,作为研究的重要材料和依据。相反,内容平庸、陈旧,只靠重复已有材料和结论而混日月,因而毫无特色的期刊,读后毫无所得,失望尚且莫及,更何谈积累?

总之,对于地方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特色就意味着优势,没有特色就失去了优势,失去了读者、作者的信任,甚至失去办刊的意义。因此,要使自己编辑的地方性学术期刊,能在当代社会科学的殿堂里发出光彩,在广大读者心目中成为珍惜之物,那就努力把它办出特色吧。

[又添一乐] 此篇刊登在《社会科学评论》1988年第3期上,其基本观点与上篇《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用我平时博览群刊积累的丰富的材料和深厚的心得体会,加上我的同仁田卫平帮助梳理和补充一些新材料、新见解,把这些基本观点纵向深化,横向拓宽了。第一,在特色上,把地方特色、创新特色和综合特色作为地方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主要特色,作了深入的阐述。第二,在如何形成特色上,论述了“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组织好作者队伍的支柱作用,强调提出了期刊编者必须具有科学的求实态度和大胆创新精神,并将两者相结合的素质。第三,提出了有特色的期刊表现出来的三大优势。这是一篇对十几年来地方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办刊实践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论总结,引起期刊界同仁的广泛重视。《浙江学刊》1988年第4期载文对此篇作了评论,指出:“作者以编辑行家的眼光,对全国诸家地方学术刊物作了认真的比较研究“,接着摘登了这篇文章中的重要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