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劭先生有文章谈张荫桓(文见《文汇读书周报》),言及张爱玲曾误以荫桓为她的祖父,周纠之。这真是数典忘祖。张爱玲的祖父乃张佩纶,此张非彼张,张荫桓是广东南海人,张佩纶是河北丰润人。荫桓字樵野,佩纶字幼樵,二人只有一个樵字相同,张爱玲或因此致误耶?亦太牵强。
提起张佩纶,倒是有话可说。鼎鼎大名的清流党,颇令时人倾倒,辜鸿铭的《中国的牛津运动》(香港牛津出版社出版,南星译),于他推崇备至。他和黄体芳、宝廷、张之洞,在光绪年间,有“翰林四谏”之称,“有大政事,必具疏论是非”。无论是言官非言官,论政总是应该,言官而不事纠劾,即为尸位素餐,空负其名。张佩纶久在翰林,累疏陈经国大政,真有一番雄图。
在清流党人中,佩纶以纠弹大臣著一时,是一位敢摸老虎屁股的极谏之士。侍郎贺寿慈,尚书万青藜、董恂,都是被他劾罢的。佩纶最著名的举措,是三劾枢臣王文韶。光绪八年,云南报销案起,王文韶时掌户部,谏官争疏王受贿,光绪对王情意正隆,不作处置。张佩纶疏请令王避嫌乞养,不报。又接连两次疏劾,王文韶终以失察罪夺二级,乞养归。张佩纶被任左副都御史,成了名正言顺的言官。此时,中法之间在越南不断发生事故,佩纶接连上章十余次,书生论兵,大言不惭。大约就因为这十几道奏章声势夺人,光绪十年,中法战启,他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宜,时人以为,“以词臣而任军役,此异数也”。
这位纸上论兵的张佩纶,有些昏昏然,自以为懂得军事,做法令人大异。到福建船厂后,居然以十一艘战船环列一起以保卫他,颇有曹操连环船之遗风。各船管带告诉他这样不行,他把这些人轰了出去。后法舰齐集,部下军将知道战将不免,请他速作准备,又被他骂了出去,直到看见法舰升火开动,这位主将才觉不对,大怖。妙在他仍不作迎战的布置,而是派他的学生魏瀚去通知法舰:“慢一点打。”此公军事知识,似皆从演义中看来,全不知现代战争为何事。魏瀚未到法舰阵地,炮声大作,张佩纶“所部五营溃,其三营歼焉”。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吃了大败仗。佩纶逃到鼓山脚下,乡人拒之,他还大摆官架,说是:“我会办大臣也。”乡人照样不买账,只好逃到彭田乡去,即使在这种惨败逃遁情况下,他还向朝廷报告假军情,得到了赏赐,并受命兼福建船政。妙在这位败军之将上疏请恤马江死事诸人(这些兵将都因他的不战、无备而死),竟厚颜说:“李长庚死事于闽洋,而其部将邱良功等卒平海盗。曾国藩初覆师于湖口,而其后遂为中兴第一功臣。此固人事之平陂往复,抑亦天心之草昧艰贞。”文人弄笔,厚颜无耻,于斯极矣。
朝廷终于知道了马尾兵败之事,初对他也很宽容,只是夺去三品卿衔,下吏议处。福建人大愤,闹了起来,于是有编修潘炳年、给事中万培因等先后奏其罪状。在此之前,佩纶已因为错荐唐炯、徐延旭褫职,至是再论充军。
在朝舞文弄墨,劾人痛快淋漓(自然,直言参劾恶吏自是可取);论兵颇像回事。及至临阵,慌乱无策,其所作为,俨然第二个叶名琛。徒事空谈,有害实际,此清流党人在局外说风凉话与入局之后之所为也,空谈引来高名,入局则败下阵来。
当败之时,何如璋督福建船政,也是敌至不战,败了就跑,跑到彭田乡依佩纶,佩纶怕敌人侦查到,把他骗走,时人有联讽二人云:“堂堂乎张也,伥伥乎何之?”未战之先,佩纶常作大言,谓败当以三钱鸦片殉难,及败,携豚蹄途中大嚼,于是时人为联曰:“三钱鸦片,死有余辜。半个豚蹄,别来无恙。”一贯骂人,今番被人骂苦了。
张佩纶的后半生没有结束,充军边疆召回之后还有演出。戍边回来之后,入李鸿章幕,李以女妻之,时人讽之曰:“养老女,嫁幼樵,李鸿章无分老幼。辞西席,就东床,张佩纶不是东西。”《孽海花》有一节写张佩纶(小说中化名庄仑樵)与李鸿章女婚事,谓鸿章小女爱慕佩纶,佩纶被责,鸿章女独赞之,写了两首诗,放在其父房中,被佩纶谒鸿章时看见,大为动心,因成婚姻。李女二律引如下。
基隆南望泪潸潸,闻道元戎匹马还。
一战岂容轻大计,四边从此失天关。
焚车我自宽房琯,乘障谁教使狄山。
宵旰甘泉犹望捷,群公何以慰龙颜。
痛哭陈词动圣明,长孺长揖傲公卿。
论材宰相笼中物,杀贼书生纸上兵。
宣室不妨留贾席,越台何事请终缨。
豸冠寂寞犀渠尽,功罪千秋付史评。
自然是小说家言,诗亦极劣。
马江战败,时人攻及鸿章,鸿章没有想到佩纶在战场如是丢脸,受辱如是之深。佩纶毕竟有学问,战胜后自称贱子,用杜甫“贱子因阵败”句也。有人借此讽之云:“篑斋学书未学战,战败逍遥走洞房”,虽云近谑,亦纪其实。
甲午战起,此公不甘寂寞,有些小动作,御史端良劾其干预公事,命逐回籍。庚子议和,老泰山李鸿章荐其编修佐办和约,既成,从此称疾不出,在南京过了几年安静也是寂寞的生活,过去同为清流的张之洞时任两江总督,一阔脸就变,不但不和张佩纶往还,且要人叫他离开南京。张佩纶大怒,大骂张之洞欺人。他于光绪二十九年死去。甲申一败,同为清流的旧友,势不能为张佩纶辩,而娶了清流最恨的李鸿章之女为妻,为清流旧友所不屑,这就是张佩纶的末路。以视另一张(荫桓),虽被杀头,却有作为,佩纶不如远矣。
一九九五年八月十四日
(原载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七日《新民晚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