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钱伯城先生书

与钱伯城先生书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期《论丛》甚佳,读了几篇文章,以为可称佳构。其文虽失之浅,然分析介绍陈先生之《读莺莺传》以广诗史互证则是必要。但此不等于陈先生对近代史没有研究。陈先生对近代史有精深独到的见解,不过轻易不为人道及。从来对陈先生这段自述多歧解,我则秉述而不作之旨看老师,还是认为中体西用论恰当。我服膺钱宾四先生论朱熹以大儒而通考据事固无难之言。《论丛》本期之佳,即在于非只为考据而已。

伯城兄,

本期《论丛》甚佳,读了几篇文章,以为可称佳构。蔡鸿生文清楚明白。所谈实即寅恪先生之诗史互证,谓之曰“从小说发现历史”,自亦未为不可。其文虽失之浅,然分析介绍陈先生之《读莺莺传》以广诗史互证则是必要。

桑兵冰雪聪明,为文向有见解。此文论寅恪先生之近代史研究,是述陈先生之学少见的题目,因为陈先生没有关于近代史的著作。但此不等于陈先生对近代史没有研究。陈先生对近代史有精深独到的见解,不过轻易不为人道及。吾友石泉四十年代在先生指导下写作硕士论文《甲午战争前后政局概观》,即深感先生见解之人不可及。桑兵能见及此,广搜材料,发而为作,应有拾遗补阙之功。文中释“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以为非指治中古史,如钱宾四所言,而另有今典,即言陈先生自居于晚清以来今古文派之争之外,兼意为不新不旧,即文化激进派(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与文化保守派之外,其说甚具巧思,可以引人深入。唯于陈先生自谓“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句,解释为即咸同变法,或同光中兴,即改革,曾张不过作为代表举出而已,则尚嫌牵强,不足以服人。看来桑兵不愿将陈先生归入中体西用论者,其实中体西用从历史上说是进步的,也是改革派,不必要大家都去革命才痛快。从来对陈先生这段自述多歧解,我则秉述而不作之旨看老师,还是认为中体西用论恰当。

开卷谈世纪中国史学之文,是一篇好文章。我初读时以为题目大而无当,加上文字不考究,看时颇不耐,勉阅之,愈读愈觉其佳。好在治棼理丝,层层深入,得其大体,理胜于文,此之谓也。但是,有一大不足。从梁启超到战国派,重要史家各列之备论之(其实,战国派昙花一现,于雷海宗、林同济、陈铨诸公及身而绝,在史学上并不重要),独于寅恪先生只在论他人如王静安、陈援庵、傅斯年时作为陪衬而稍及,不作专章,不作评论,是为大失。岂作者于陈先生之学未深究耶?吾不知其何以如此。实则,陈先生在史学上开宗立派,自成一家,为传统学术之殿军,兼为新史学之开山,如我所素言。不过,惜不见真正之传人耳。作者大名,愧所未悉,度是由台湾去美之士,其然?虽然,还得承认这是一篇佳文。又及:寅恪先生之长,绝非只是精于考据如此文所谓。即从此点,可见作者对寅恪先生之学并不真了解。

我向不敢轻考据,然如只重考据而不及义理,是以小见小,只能是饾饤小儒。我服膺钱宾四先生论朱熹以大儒而通考据事固无难之言。《论丛》本期之佳,即在于非只为考据而已。附带一句:本期论玄武门之变参加者文,只在考据,且其考据亦不过硬,很多是推理,所以不耐看。寅恪先生论玄武门之变是考据学典范之作,玄武门之守卫力量(布置),小也,而论其系唐初至中叶政治革命之成败大也,正是陈先生从小见大、以大儒而通考据之代表作。陈先生之作未论及秦王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参加力量,如继之而作此文,于发皇寅恪先生之学应有可观,惜乎此文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读本期数文有所感,敢陈不经之说,忝在知交,求我兄及国章、晓敏诸公正之。

专此即颂

著绥

弟 唐振常拜

五月十七日

(原载二〇〇〇年七月二十九日《文汇读书周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