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年大学城

当年大学城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文化的代表城市是成都。当时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两校的中文系,都由硕学大师兼教,其著者为林山腴(思进)先生、龚向农(道耕)先生、向仙乔(楚)先生,四川称为林、龚、向之学。成都俨然已成大学城。翌年,燕京大学复校于成都,加入了成都大学城的行列。成都大学城可谓大且壮矣。燕京大学筚路蓝缕,创设甚艰,虽与华西坝诸大学并称为五大学,学校实在城内,借一女子中学校址设立,物质条件甚差。

四川省会成都,是四川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成都是个大盆地,处川西平原之中,气候优良,物产富饶。诸葛亮所谓“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实际指的是川西平原。军阀混战时期,谁占据了成都,就可以为川中王。

四川文化的代表城市是成都。帝王之都(尽管是偏安)留下的古迹,尽可让后人兴思古之幽情,文翁兴学,扬雄洗墨,君平卖卜,相如高车,都在千年以上,说明了蜀文化之兴,而唐宋两位外地来的大诗人杜甫、陆游,在这里留下了最多的千古绝唱,四川人早把杜陆归为四川人的骄傲。蜀学之兴,渊源久矣。而近世之蜀学,还当归功于两个外地人。南皮张之洞为四川学政,创办尊经书院于成都,请来湘潭王壬秋为院长,培养了廖季平、吴伯詙以下的一代硕学大儒,骆成骧且中状元。及后废科举、创新式学堂。尔后,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和国立成都大学,又创办公立四川大学,三校后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与教会办的华西协合大学同为成都两大学府。

尽管新旧两种文化、文学同存于四川或成都,新文化的倡导者、新文学的实践者,在成都多有杰出之士,但是,大学中文系教育,始终以国学为主,所谓新文学,始终未登庙堂,只兴盛于民间。当时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两校的中文系,都由硕学大师兼教,其著者为林山腴(思进)先生、龚向农(道耕)先生、向仙乔(楚)先生,四川称为林、龚、向之学。三位先生及其友人与门弟子多同时执教两校。

抗日战争事起,战区各大学迁来成都的最多。先是上海光华大学及其附属中学设立于成都工部草堂之侧(上海的光华大学未停),继之来者为北平朝阳法学院,然后是三家教会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迁校成都,设于华西大学所在的华西坝。成都俨然已成大学城。及太平洋战争爆发,设在北平的燕京大学为日军所占,学校领导者自司徒雷登校务长以下多人被捕,拘于日军监狱,学校自动停办。翌年(一九四二年),燕京大学复校于成都,加入了成都大学城的行列。成都大学城可谓大且壮矣。

四川大学原有硕学大师及著名教授,有其故有优势,华西大学以其牙科及医科称雄全国,无人能比。光华大学以商科见称,然萧公权先生以一代学者主讲光华大学之政治思想史席,一时称盛。后萧先生复兼课川大及燕大两校。金陵大学以农学著称,钱穆先生曾主讲华西大学,顾颉刚先生一度任齐鲁大学讲席,皆一时之选。

燕京大学筚路蓝缕,创设甚艰,虽与华西坝诸大学并称为五大学,学校实在城内,借一女子中学校址设立,物质条件甚差。然国内著名硕学大师毅然肯来,陈寅恪先生、吴雨僧先生、李方桂先生、谢文炳先生、赵守愚先生,皆执教于斯,萧公权先生、徐中舒先生亦兼任讲席,一时后来居上,学子向往。

抗战引起人口流动,学校迁徙,无意之间,文化大交流,学术得发展,古城成都,学风大盛,且得其变。

(原载一九九五年二月十日《香港商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