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节,郭喜华将军的夫人赵桂琴大姐来电话说,喜华去世后,她和孩子们有个想法,就是想把喜华离休后学习书法的经过和成果汇集成册出版,以了却他生前的一个心愿,也作为家人对他的一个纪念,为此希望我为这个书法集写个序。我当即答应下来。
喜华同志是在我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卓有战功的人,他去世时,北京军区、济南军区的首长宋清渭、王成斌、王健等都发来唁电表示沉痛哀悼。
喜华同志2011年6月21日晨去世时,我曾撰寄挽联表示哀悼,表达深切悲痛。我写此序不是因为我对书道有多高深的造诣,而是因为喜华同志是我抗战时期的战友中最后一位离世的人,我非常珍视和他的友谊。我们相识多年且情同手足,既是同乡又是1944年秋冬之交一起参加八路军的同班战友。那时我十五岁,喜华也不过才十七岁,我们一起风餐露宿,一起日夜兼程,战斗在抗日最前线的东海之滨,一同度过了难忘的抗日烽火岁月,结下了无比深厚的战友情谊。因此,写这篇序对我来说,也是借以表达我对喜华这位好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
翻看桂琴大姐寄来的喜华书作集样稿,我的第一个突出印象是,喜华同志的书法作品,用笔奔放洒脱、刚劲有力。奔逸的笔势、划沙折戟般的用笔、虚实相生的结体、磅礴奔放的韵律和强烈的笔墨张力,表现了军人特有的威武阳刚之气,充溢着真率、朴厚、开张的气象,显示出雄浑阔大、深沉激越、金戈铁马般的军旅书家的美学品格。俗话说军人的性格是钢铁打造的,这句话用在喜华同志身上再恰当不过了。记得1945年8月16日,我和喜华同志所在的东海军分区独立大队参加了解放华北重要军港、日寇坚固设防的海军基地威海卫的大反攻战斗,经过八昼夜的激战,至8月23日威海卫包括刘公岛全境解放,这是我山东八路军第一个解放的城市和军港,这是一个重大的胜利。山东八路军总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亲自签署嘉奖令“以威海卫的光荣称号授予首先攻入该城的兵团”。
作为同班战友,我亲眼看见了喜华同志在战场上的表现,他作战英勇,敢打敢拼,毫不畏惧,机智善战,令战友们打心眼里佩服和敬重。这次战斗结束后,我从东海军分区独立大队调到东海军分区教导大队学习。至此,我们分属在不同的部队,因为战争的原因,我们中断了联系,我也曾多方打听过他的下落,遗憾的是,一直未能联系上,直到二十二年后的196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们有幸重逢。
那一年,毛主席在北京接见福州军区所属部队团以上干部,我这时在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研室当教员。来北京参加接见的人中,有一个当年的战友叫梁善国,我在东海军分区教导大队学习结束后被调到东海军分区梁辑卿政委身边当警卫员时,曾和梁善国同志共同担当警卫首长的任务。梁善国同志打来电话说他到北京了,住在友谊宾馆,叫我去见面叙旧。我匆匆赶到后,梁善国即指着他身边站着的一个人神秘地对我说:“我请你看个人,看看你认识不认识?”我急于同梁善国回顾别后往事,不经意地看了看,就摇头说“不认识”。梁又说“你再看看”,我又看了看,还是没认出来。梁第三次问时,对方笑着说话了:“你在东海军分区独立大队干过吧?”我说“是啊”,说话间,熟悉的口音和神情使我一下子想起来了,我脱口大声喊道:“你是郭喜华?!”看着眼前的郭喜华,我怎么也找不到他当年的英俊模样了。顿时,我们热泪盈眶地拥抱在一起。我说:“你的脸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怎么一点都不像当年的你了?”他告诉我说,我们分别后,他在一次战斗中,子弹横穿脸腮,一口牙全被打掉了,虽然后来镶了假牙,但脸还是变形了,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听着他的声音,望着他的面孔,我的脑海里闪现出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给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以深刻影响的一个形象——牛虻。牛虻在经历了十三年颠沛流离、历经磨难的革命生涯之后,当过去的人们再见到他时,他被敌人砍一刀而变形的脸已经失去原有的模样,人们再也认不出他来了。喜华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战斗,甘洒热血,真是个了不起的战斗英雄!我们畅叙别情,得知他当时在福州军区某军工作,这次来北京也是参加毛主席接见,住在友谊宾馆。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过解放掖县、海阳、兖州、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厦门、东山岛等战役或战斗,打了无数大大小小的仗。他在枪林弹雨的磨炼中,成长为我军一名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屡立战功,身负重伤,被评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他在解放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功勋荣誉章和三级解放勋章。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英雄战友而骄傲和自豪!
特殊的环境和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喜华这位军旅书家的心灵,呈现在其笔端,定有一种意志坚定、笔酣墨饱、洞达痛快、勇往直前的力量感。其作品定有一股壮气、豪气、阳刚之气,构筑出一种刚健、雄强、凝重、浑朴的艺术世界,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将自己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的无限爱戴之情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抒发了军旅书家的那种正气昂扬的精神,给人一种健康奋进的鼓舞力量,使人无形中得到品位的升华,在读者与作品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沟通,而这品味的由来则归根于他十余年战斗生涯和数十载火热军营生活的锻造与浸透。
喜华同志的书法作品既力透英雄浩然之品性,又崇尚传统之功力。这是他的作品给我的第二个突出印象。他的字笔遒法足,一看便知他是临过各种名家碑帖的。他追寻魏晋,宗师二王,博采众家。他1988年离休后,即开始练习毛笔书法,这个阶段我们的交往多是学习书法方面的。从他给我的来信中,我看到他写着一手非常漂亮的钢笔字,龙飞凤舞又不失法度,富有硬笔书法的艺术之美,便知他有很好的学习毛笔书法的悟性和基础。在得知他正专心致志地学习毛笔书法后,我曾几次给他寄去他想要的碑帖。有一年,我还在山东青州博物馆选购了一块上等的好砚送他,他则在2005年赠我两方珍贵的寿山石章料,其中有一方是他请福州的著名篆刻家亲手为我所刻,我至今将这方名章珍藏在身边。在书坛浮躁之风下,他坚持走传统的路难能可贵。他在电话中曾与我多次谈起传统的、奠基的东西今人能够很好地继承就很了不起了,绝不能轻视传统,要在继承传统中去推陈出新。这些观点今天看来确实闪烁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也就是说,从他的作品中,不难感受到他对传统的理解和诠释,对碑帖意义的深刻认识和融合,对“字字有出处,笔笔有来源”的深入感悟,使他的书法作品具有了儒将的品位。
喜华同志酷爱书法、笔耕不辍,笔老字劲,这是他的作品给我的第三个突出印象。喜华戎马一生,参军前只读过几年小学,但他勤奋好学,有顽强的意志,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能看到他苦练的功夫和深厚的功底,令人叹服。
古人曰:“字品如人品。”喜华同志做事认真,从不含糊。只要他认准的事情,就咬定青山不放松,执着地一做到底。记得当年他苦读马列原著,因为我在军队院校从事马列主义理论的教学工作,相对有便利条件,他不断地让我寄学习马列原著的辅导材料。他曾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四年,获得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将理论学深学透对于他这样一个只上过几年小学的军事干部来说,绝非易事,但他以冲锋打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认真钻研,刻苦学习,取得了好成绩。
喜华同志品行纯正,为人赤诚。去年我要出版自己的书作集,他在病重住院期间,在病榻上还关注我书法方面的事情。他急于看到我即将出版的书作集,甚至要我把书作集的校对稿先寄给他看一看。我告诉他校对稿在用,我一定在集子出版后第一时间寄去。2011年6月7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谷源涌书作集》出版了,我当日就去北京万寿路邮局用特快专递寄给了喜华同志。6月10日,喜华同志的女儿郭薇发来短信,说收到我的书了,并马上送到了卧在病床上的爸爸手中,爸爸看后可高兴了,连声说:“好、好、好!书就留在病床上,我可以随时翻看。”此后不久,喜华同志的病情渐渐恶化。6月19日,郭薇给我来短信说:“谷叔叔,昨天早晨我爸爸的病情好一点,他让我把您的书作集再拿给他看看。他看了几页感到很累,我就把书拿开了,可是他却用手指着书,不让我拿走,而是示意我把书放到他的枕头下面。当时在场的干休所所长、政委、医护人员和我都为你们之间的战友深情而感动。谷叔叔,非常谢谢您啊!从昨天开始,爸爸已开始注射杜冷丁了,他很坚强。”就这样,在喜华同志弥留之际,我的这本集子就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郭薇在电话里将这件事情讲给我听时,我忍不住泪水簌簌而下。我瞩郭薇,爸爸遗体火化时,将我的这本集子伴随他,让它陪我敬重的战友驾鹤西归。
对事、对人,喜华就是这样一贯认真、赤诚。所以,他的字有品有形有风骨。
喜华同志去世已近半载,而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艺术追求、他的高风亮节,将在我的记忆中永生。
最后,我重录2011年6月21日的挽联和1979年的旧作作结,以示对战友永恒的怀念。
敬挽郭喜华同志
樽酒论兵,烛剪西窗,犹忆风姿磊落。
故人骑鹤,云护南海,永存正气浩荡。
赠郭喜华同志
1979年冬,余在某军某师任职,驻军泰山脚下。阔别三十五年的同班战友、某军副军长郭喜华同志来此相会,遂赋诗以赠。
一
抗战烽烟卷海天,半生疆场壮华年。
并肩攀越昆嵛岭,携手飞经黑水川。
热血满腔湔国耻,丹心一片写忠坚。
驱除日寇收威海,八载干戈定大千。
二
别梦依稀卅五年,相逢惊喜泰山前。
卧龙梅绽开心笑,迎客松吟握手虔。
剪烛西窗追往昔,折枝东岳约明天。
届时痛饮狂欢酒,再见阳乌浴未干。
是为序。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三日于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