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进高高的大兴安岭

走进高高的大兴安岭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脚步向大兴安岭深处行进,我的思绪也向着历史的深处探究。随走随想,不觉走到了大兴安岭林海深处。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的鄂伦春族就是不同于蒙古族的另一种传奇。

从额尔古纳市向北部的大兴安岭进发,放眼都是辽阔纯净的天然画卷,没有任何人类文明带来的瑕疵,就连电线杆、砖瓦房也看不见,除了远处的牛羊,甚至很少看到人迹。坐在车里闭上眼睛,幻觉中有温柔的风声和牛羊安静的吃草声。

随着地势的起伏,车窗外的风景开始变得不同,地上的青草渐渐稀少起来,开始出现了零星的树木,树木渐渐多了起来,越来越多逐渐汇聚成林,最后与林木茂盛的远山相接——大兴安岭到了!

这一万多公里的欧亚北部大草原被纵贯南北一千四百多公里的大兴安岭所阻断,欧亚草原在这里终结,这里成为欧亚草原的东端,绿草如茵的辽阔草原变成松涛阵阵的莽莽林海。

我们来到大兴安岭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一头扎进大兴安岭的绿色海洋里。古木参天,幼林茁壮。大片大片的落叶松,高大挺拔、笔直密密地生长。沿着浓浓的绿荫道前行,像是一次寻根问祖的回归之旅。

据史书记载,那些发祥于大兴安岭的狩猎民族,一代一代在这个偌大的山区里繁衍生息,他们落后的生产方式难以供养逐渐增多的人口。于是,他们不断从丛林中走出去,在草原文明里学会了草原民族的游牧。但是,狩猎民族对森林故乡的眷恋执着且久远。因为从森林到草原需要改变全部的生存方式,而要改变传统的生存方式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地艰难,特别是传统的风俗习惯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以想见,他们从大兴安岭走出时,该是怀着怎样难舍难分的心情三步一回首,两步一回望,遥望远去的大森林——生命的摇篮。特别是当人们在外的日子遇到各种困难,甚至在生存竞争中被其他民族打败时,这些远离森林故乡的人们,就更加思念心中的故乡。于是,他们重新回到大兴安岭,继续默默地操持狩猎之业,在大山的森林中休养生息,重整衣冠,准备有朝一日再次投入山林外面的竞争。而他们那些草原生、草原长的后代们,对于森林故乡的依恋则来自代代传承的灵魂寄托,森林是所有蒙古人和所有森林狩猎与草原游牧部落后代的文化根脉、情感故园。

随着脚步向大兴安岭深处行进,我的思绪也向着历史的深处探究。据史书记载,那个创建南北朝——北朝北魏王朝、为缔造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立下功劳的鲜卑族,就是从大兴安岭北部的大鲜卑山走出的。据史料载,当东部鲜卑从大兴安岭南端的鲜卑山赶潮般地走出大山,奔向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和漠南草原地带,并在那里不断奏响新的历史乐章时,在呼伦贝尔境内的大兴安岭北端大鲜卑山的北部鲜卑停止了观望,终于最后一个走出了大兴安岭,但他们却开创了前人无法企及的辉煌——公元386年,他们的杰出首领拓跋珪带领他的部队跃马弯弓,扫平群雄,统一了黄河流域,创建了北魏王朝,并定都平城(现山西省大同市),公元494年正式迁都洛阳。这样中国历史上以长江为界就分为南北朝时期[1],南北两朝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北魏作为北朝时代的第一个王朝、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其鲜卑人受汉族影响,从游牧学会农耕,并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文化,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促进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为后来隋唐更大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催生了中国彪炳人类历史的盛唐文化。

随走随想,不觉走到了大兴安岭林海深处。这里是我国最大的林区,森林资源丰富,被称作“绿色的宝库”。一眼望去,茂密的森林不仅有久享盛名的兴安落叶松,还有樟子松、白桦树、云杉、杨树等多种针、阔叶林木,难怪人们又把大兴安岭称作“林海”。

林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空气中夹着树香、草香和花香,那沐浴着太阳抹着金光的林地花草,简直是五彩斑斓、错落有致。林海中不仅有花草,还有蘑菇、木耳和越橘。越橘又叫兴安红豆,长满越橘的山坡叫作“红豆坡”,是森林公园中的一景。满坡红豆,褐茎绿叶,白花红果。红豆植株的上面,与其相伴而生着茂密的散发着香水般气味的杜香。采一把红豆酸甜可口;撸几片杜香叶,用手搓一搓,胜过喷洒香水。唐代诗人王维有《相思》篇,使南国红豆“此物最相思”演绎出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但在这塞北大兴安岭,以青松为盖、杜香为伴、红豆可食的生态现象,作为南国红豆故事的续篇,我想,也一定能引发出一段“北国红豆也相思”的感人传说吧。树随山势走,林依坡谷生。高坡低谷起伏迂回,山水林原傍依相间,大兴安岭宛若一幅斑斓画卷,就像她养育的这些多彩而传奇的民族。

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的鄂伦春族就是不同于蒙古族的另一种传奇。鄂伦春人对森林的情感那么执着一念,那样流长久远,算是“钟情”的典型了。他们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一带,吃的、住的、用的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靠一支箭、一匹马、一条狗穿梭在深山密林间,形成了他们具有鲜明色彩的山林文化。由此,你感受到如今这片森林仍然积淀着后人们对祖先发祥地不能忘怀的眷恋。

寻着林海深处的小路,就像是寻着远古记忆的回归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心灵洗礼之路。这里曾经是人类走出森林、走向文明的起始点,也曾经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出发点,还将是人类社会重返自然的回归点。

“我的心爱在高山,高山深处是金色的大兴安,林海茫茫云雾间,矫健的雄鹰俯瞰着草原……”

远处传来了歌声,好美!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一个附加收获就是听到了这么多关于草原的歌,每一首都那么契合景致、契合心情。当年那低回流动的古长调,漂移着的是草原上第一种生命的形态,长调里写满了蒙古人的心灵史。而千年之后,这长调依然清澈悠远,相对漫无边际的时间和空间而言,能使人感受到在千年的岁月间,亘古不变的还是历史,阅尽辉煌和沧桑的是这历史中活生生的角色。

从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前往中国魅力名镇——室韦,全称“蒙兀室韦苏木”,额尔古纳河沿途流过,河对岸坐落着静谧的俄罗斯小镇。蒙兀室韦是蒙古族的发源地,那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里。在车上,我又听到了一支歌——《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如今踏上这归乡的路,走进了阳光迎来了春。”

我想,呼伦贝尔大草原是那样地神秘、古远、博大和精深,遑论原乡人,就是我这样一个外乡人都期望再来。

[1] 南朝从420年刘裕代晋到589年陈亡,经历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从439年统一北方开始,到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并又灭北齐。581年,周为隋所代,隋统一了南北方,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