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返乡青年“自白书”

返乡青年“自白书”

时间:2023-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称“柠檬君”的张扬,返乡创业已有两年。2010年10月,她回到了家乡。咖啡馆名为“慢兮”,旨在让顾客置身于温馨的环境里,慢下来,抛弃嘈杂、抛弃匆忙。艳子不愿为了生存而屈服,依旧保持着“慢兮”的独立文艺范。小店开办的第二年,因为竞争压力,还未站稳脚跟的“慢兮”遇到了瓶颈,那时候的艳子身心疲惫。

文_小 园

“回到家乡发展”,如今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或许因为大城市里高昂的房价、巨大的压力,或许因为“父母在,不远游”,或许是更加理性了——二三线城市,乃至小镇、乡村都在渐渐崛起,很多机会摆在眼前……当一切都在改变,为什么不回去呢?

返乡人:傅星如

返乡时间:1年左右

目前状态:回到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大洲镇狮子山村,创办了狮子山生态稻鳖特色园,目前拥有“傅孔明”鳖田生态大米、“傅甲天下”稻香鳖两个品牌。

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家庭农场

1991年出生的傅星如,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她的“稻鳖共生项目”广受好评,参加了浙江省衢州市名特优新农产品展示展销合作签约会,还获得“2014年衢州市青年创业之星大赛”优秀奖。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23岁的美女农场主刚刚毕业返乡一年多,之前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学的是影视动画专业。

返乡经营农场的念头,早就萦绕在傅星如的脑海里。因为家里人也一直从事着养鳖、种稻等工作,她一有空,就跟着父亲去做关于水产的考察和培训。“大三下学期,农场开办,市里、区里都开始重视农业,我也算是搭上了这班车。”而到了大学的最后半个学期,“基本上每个星期的双休日,我都会回家处理一些农场的事务”。加之政策上都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所以一毕业,傅星如就顺理成章地回到了家乡。

她返乡的目的,就是“要和家人一起,把农场做强、做大”。可是,光有信心还不够,现实的困难依然存在。贷款解决了资金问题后,傅星如苦恼的就是农业和养殖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所幸父亲以前也是“跨行业”,从一个小木匠一点点摸索过来的,“养殖技术上有什么不懂的我都会请教他”。另外,农业部门和水利部门也经常组织一些培训,傅星如常常主动参加。慢慢地,她的农场走上了正轨。“因为之前家里就在水库尝试过鳖的养殖,后来又考察过稻鳖养殖技术,我们发现大家都很喜欢生态又健康的产品,所以最后就决定实施‘稻鳖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傅星如说:“中华鳖在天然稻田中生长,其排泄物作为稻田的优质肥料在养殖过程中经分解利用,为水稻提供优质肥源;水稻的种植则为中华鳖的养殖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这样就能生产出绿色、天然的生态鳖和大米。”现在,农场的经营状况不错,买家多为老顾客、来农场游玩的游客、企业或附近村民。

对于那些选择留在大城市的人,傅星如觉得他们挺不容易。她最想对他们说的是:“无论人在哪里,自己首先要有一个梦想。”

返乡人:张扬

返乡时间:两年

目前状态:回乡创办了两个生态柠檬园。黄柠园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青柠园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

为这片“贫瘠”的土地做些事

人称“柠檬君”的张扬,返乡创业已有两年。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北京工作,就职于一家不错的单位。工作几年后,他毅然辞职。“辞职有许多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当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好的时候,重新审视内心,才发现最放不下的,是故乡艰苦农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刚回去的时候,他被人说成是疯子、傻子,他的爸妈接受不了,他也面临了周围很大的压力,但“生态农业”的梦想一直在张扬心里燃烧。所幸,张扬上高中的时候,政府就出台了鼓励“退耕还林”的政策,他的家乡开始大面积种植柠檬;再加上他成长于农村,7岁就开始干农活,除了挑粪不怎么会,其余的都会做,生态柠檬园就这样起步了。

最初的艰辛自不必说,更棘手也更困难的莫过于兑现“生态”二字。由于张扬秉承的是“不用除草剂、不用农药化肥”的种植,大家都不理解他,包括园子里的工作人员,觉得不用除草剂,野草就吃了果树的肥;不用农药化肥,树长不好,果子也结不好。他们甚至对他发飙:“不用除草剂,我们没办法割草;土质好的可以不用化肥,但土质差的必须得用。”张扬说:“我刚开始很强势,他们后来就撂挑子,不干了。我没办法,言语上不得不服软,但行动上坚持,就是这样无奈。”

张扬的心血没有白费,目前建立的两个生态柠檬园——60亩的黄柠园和37.2亩的青柠园,产品都卖得不错。

不过,张扬也坦承:“虽然现在各方面情况都好了很多,但我与周围人的工作方式、沟通方式依然有一些出入。家乡的年轻人最缺少的是文化精神生活以及一起共事的能力,所以还在不断碰撞、适应中。”未来,张扬对生态柠檬园的规划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部分,横向上,采取众筹的方式,适当扩大种植面积;纵向上,搞加工,做生态柠檬酵素、柠檬蜂蜜茶等。

返乡人:艳子

返乡时间:4年

目前状态:回到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创办了“慢兮”咖啡馆、“慢兮”工作室。

内心安稳,方能现于世人

2008年,艳子大学毕业,和朋友结伴来到了厦门,进入一家广告公司。两年后,由于遭遇事业危机,身体也因为频繁熬夜而亮起了红灯,种种挫折让她决定返乡。2010年10月,她回到了家乡。返乡的第一年,艳子很适应,上下班不用挤公交车、回家有热腾腾的饭菜;工作简单,也不需要熬夜加班。可慢慢地,落差就出现了。小县城与大城市的差距,现有工作和广告业的不同,迷茫及不适的双重夹击,使她特别想再次回到厦门。

与此同时,她又萌生了另外一种想法:“如果能在家乡建立一个青年空间,聚集一些返乡青年,分享彼此的工作、生活及梦想,会不会很好呢?”从萌生念头到店面开业,仅仅花费了半年。咖啡馆名为“慢兮”,旨在让顾客置身于温馨的环境里,慢下来,抛弃嘈杂、抛弃匆忙。

开业没多久,艳子便遇到了难题——缺少青年文化气氛的城市,对文化的概念很薄弱,俗套的休闲娱乐还是占据多数人的生活主体。年轻人空闲时玩的东西和中年人几乎是一样的:打牌、打麻将、K歌……同城的咖啡馆有三四家,但多被本土化了,里面还售卖炸肉、鸡爪什么的,气氛也被抽烟、喝酒的人破坏了。而“慢兮”的主旨,是做一家有思想的咖啡馆、一间有咖啡香的小书屋、一个小城市的青年文化群落,为有梦想的年轻人打造共同的小家园。这和建阳的城市氛围有了出入。

艳子不愿为了生存而屈服,依旧保持着“慢兮”的独立文艺范。她说:“一个咖啡馆只有举行公众性的沙龙、演讲,它才具有青年空间的味道。但如果只是按照传统模式经营,客人私下聊天聚会,那它就依然是一个传统的社交场所。”小店开办的第二年,因为竞争压力,还未站稳脚跟的“慢兮”遇到了瓶颈,那时候的艳子身心疲惫。“‘慢兮’不是一桩生意,它注定要在特别的道路上走下去。”于是,艳子决心暂时关闭咖啡馆,将“慢兮”转变成工作室,进行过渡。

“工作室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自由、经营自由,并且可以适当地规避风险,更不会与当地的消费习惯有所冲突。内心安稳,才能现于世人。待时机成熟,我想青年空间自然就会做起来。”

艳子身边的很多朋友们也回到了家乡。“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总之,返乡是因为寻找到了契机,更好地生活,并非逃避。居住环境没有大小,你的心有多大,城市就有多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