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餐对外国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中餐对外国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时间:2023-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火遍神州,很多人从饮食上找到了民族自豪感。早年外国人对中国饮食的最高总结,应属杜和德的《中国人的礼仪》一书。老外对中国饮食的新奇感,差不多终结于第一次鸦片战争。1935年,中国出版了第一本针对西方读者的《中国节日膳食》,由外国人编纂。这应该是第一本《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提到了中国的饮食习惯、餐桌礼仪,还详细介绍了260多道中国菜的烹饪方法,精确到所使用炊具的产地。

文_宋 燕

《舌尖上的中国》火遍神州,很多人从饮食上找到了民族自豪感。网上还流传着很多段子,关于老外如何被我大中华饮食文化折服,比如中国留学生炖一锅猪脚,忘了把厨房的窗户关上,结果七里飘肉香,吸引了整条街的英国人……不过,好几个世纪前刚刚踏上中华大地的老外们,似乎不是这样想的。

猎奇阶段:以为茶叶包治百病

很多老外在游记、笔记里写到过他们对中国饮食的印象。在早期来华的外国人笔记中,有几点是他们共同提到的:

第一个就是中国人什么都吃。方济会修士弗雷尔·奥德里克14世纪20年代在中国生活过3年,他特别记录了中国人吃蛇:“蛇肉有一种奇异的香味,是一道非常时兴的菜肴,如果宴客的酒席上少了蛇这道菜,就说明主人缺乏诚意。”

1549年,曾在中国被抓的葡萄牙冒险家盖勒特·佩雷拉在游记中说:“中国人什么肉都吃,而且越肥的肉越受欢迎。”1583年来华的利玛窦提到中国人吃燕窝;18世纪出版的《耶稣会士书简集》里,英国传教士还提到中国人吃青蛙……

其次是筷子,这确实引起了他们的惊叹。奥古斯丁教传教士马丁·雷达1575年在福建生活了数月,他说那里的人们用筷子“如此娴熟,简直可以夹起任何食物,不管食物有多小,即便是像李子之类圆溜溜的水果,也能夹起来放进嘴里”。

第三个引起老外们注意的事情是喝茶。马丁·雷达曾写道:“煮开的水里有一些略带苦味儿的草叶,还有一小块蜜饯。起初我们不太喝得惯这种饮品,但很快便接受了它的味道并开始喜欢上它,因为不管走到哪里,它总是最先用来招待客人的东西。”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提及喝茶一事。在文中,茶叶被当成了药草,放在水中煮沸,空腹喝上一两杯,可以消暑,还能去头痛、胃痛、肋骨痛和关节痛。

早年外国人对中国饮食的最高总结,应属杜和德的《中国人的礼仪》一书。他在书中说,虽然法国厨师们已经很努力了,但他们仍会惊叹于中国人无可匹敌的烹饪手艺和低廉的制作成本;尤其令他难以置信的是,中国人只用极简单的食材,就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歧视阶段:中国人只吃老鼠、蜥蜴

饮食的形象,似乎也跟国家地位息息相关。

老外对中国饮食的新奇感,差不多终结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署后,西方人对中国饮食的评价普遍都比较低。后来成为香港总督的约翰·戴维斯在1848年出版的一本书里介绍了中餐的烹调法,虽然介绍基本都是中性的,但特意强调了贫民不仅吃猫肉、狗肉,还吃老鼠肉,而腌制的臭鱼干似乎很对华人的胃口。

这些介绍肯定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饮食的认知。美国传教士威尔斯·威廉斯曾提到,美国的地理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的部分经常出现这样的插图——篮子里装着中国人喜欢的古怪食物,有的竟然是成串的老鼠或蜥蜴,好像这就是他们的日常饮食。

1882年,西方人在对重庆进行短期考察时,会携带大量食品,仿佛是去探险;10年后被派往重庆的西方人,还会带足可维持6个月生活的罐头;19世纪末,一位64岁的旅行家沿长江旅行,每天早晨喝一碗煮面糊糊,晚上吃些咖喱鸡或蛋炒饭,整整喝了146天的速溶茶,全部食材自带。

后来,她因为一次意外尝试了中餐,慢慢爱上了煎饺、馅饼等,并认为西方对中餐的评价大错特错,尤其富人们应该尝试中餐,因为中餐“所使用的蔬菜品种是西餐的4倍”。

接受阶段:向中国人学习少吃肉

为扭转西方人对中国饮食的偏见,很多人做出过努力。其中,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功不可没。

1894年,伦敦举办了一场国际健康展会,其中有一家中国饭店,它的布置、食材供应、厨师都是赫德亲自安排的,菜单有一部分用法文书写,暗示中餐和法餐一样精细。

展会结束后,中式晚餐成了当时最流行的宴客佳肴,许多人成了中餐馆的常客,尽管他们以前声称“一想到中国菜就恶心”。

这些努力都还是个案,对于西方人对中餐的整体印象的改变杯水车薪。到了20世纪20年代,海外华人已经发展到第二代,他们适应了国外的文化,并据此改造店铺,还增大了广告力度,搞出很多花样百出的营销方式,慢慢吸引了不少非华人客户。

此外,菜谱对推动观念转变也有功劳。1935年,中国出版了第一本针对西方读者的《中国节日膳食》,由外国人编纂。这应该是第一本《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提到了中国的饮食习惯、餐桌礼仪,还详细介绍了260多道中国菜的烹饪方法,精确到所使用炊具的产地。

小说《大地》在美国畅销百万册,作者赛珍珠凭借其影响力,向美国家庭主妇推荐了一本中餐烹饪手册,告诉她们可以“学会在炒菜时只放少量的肉,这样更能品味出肉香,而不是为了吃肉而将肉作为主料”。

1949年,BBC访谈节目《女性时间》对中餐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认为一流的中国厨师在烹饪上是不惜下功夫、费力气的。1952年出版的《中餐烹饪之乐趣》,生动地将烹制中餐的愉悦和品味中餐的快感展现给了西方人。

再往后,市面上的中餐烹饪菜谱就更多了,而且越来越有艺术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