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一个可回的地方

家,一个可回的地方

时间:2023-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印象中的那个年代,家是一个可回的地方。在18年天天回家的日子之后,我背上行囊,离开父母营造的小屋,踏进了上海金专的校门。说实话,刚走进学校,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小”,前后左右也就那么几幢楼,对于大学生活的种种希望与憧憬一下子退去了一半,只是垂头丧气地抱着一床铺盖进了寝室。突然间我发觉这是一种回家的感觉,一种回到同室的几个女孩营造的小家的那种感觉。

家,一个可回的地方

□ 陈一婵

童年时代,家是“磁铁”,放学铃声一响,心长翅膀,脚着轮子,一心一意只想飞扑家门。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母亲脸上的笑花,都是把“稚子”吸回家来的强大“磁力”。在我印象中的那个年代,家是一个可回的地方。

在18年天天回家的日子之后,我背上行囊,离开父母营造的小屋,踏进了上海金专的校门。说实话,刚走进学校,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小”,前后左右也就那么几幢楼,对于大学生活的种种希望与憧憬一下子退去了一半,只是垂头丧气地抱着一床铺盖进了寝室。望着空荡荡的房间,我又一次觉得以后的生活大约是每天想家……

然而,第一个星期回家,发觉原本的家已有些陌生,电视机、录像机、音响……这一切已提不起兴趣。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只有到了星期日下午回学校时,一下子又变得活蹦乱跳了。同学之间相互嬉笑,探讨学习,寝室里谈论歌星、影星,每天卧谈至深夜。突然间我发觉这是一种回家的感觉,一种回到同室的几个女孩营造的小家的那种感觉。于是在家和父母吵架了或是遇上不开心的事,回到学校来谈心;学习上有了什么困难,回到学校一起探讨;生活上遇到什么不如意,寝室里的姐妹便是最好的“臭皮匠”。家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对家的眷恋越来越深沉,同学们风趣地说:“过去的家是老区,现在的学校和寝室,才是我们的家。”

记得在到校报到的那天,进校就看到“未来金融家的摇篮”这一条横幅。我想,人的一生是从摇篮中开始的,如今我们又汇集在这一方土地上,这个摇篮没有藤条的清香,没有风铃、笑娃的装点,亦没有母亲慈爱而安全的双臂,然而这个无形的摇篮里却点缀着师长的希望与关爱。从对金融事业毫无概念的稚子开始,我们学会了站,学会了走,学会了跑。家中的子女成长着,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对于家的概念不再是依赖,而是责任。与其说我们在这里求学,不如说我们正在实现这一代年轻人的自我价值,正在挑起振兴这个家的责任。我们要以出色的成绩向世人骄傲地说一句:“我们是上海金专的学生。”

爱我们的金专,爱我们的家吧。因为,家,是一个可回的地方!

(1994年11月16日82期,作者为1994级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