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爸爸”
□ 窦 然
第一次到土耳其,就碰到了件趣事。走在伊斯坦布尔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冲着我喊:“他爸爸!”初闻此言吓了我一跳,但听得多了,也就闹明白了。其实,这是当地人在向我叫卖一种快餐食品:将一坨还渗着血水的新鲜羊肉紧裹在一根竖着的不锈钢柱上,样子宛若一只大陀螺。叫卖人一边慢慢旋转羊肉陀螺,一边用旁边喷出的炭火嗞嗞地烘烤着,烤好一层,用刀削下一层,然后将肉夹在热烘烘的楔形面包中,再放上几片绿生菜、红番茄,撒上些白胡椒、黑佐料,淋上黄芥酱、紫苏末,在一声声宛若乡音的吆喝中,由不得你不驻足掏钱,一尝为快!这种被唤作“托里奥粑粑”——乍一听还以为是“他爸爸”的现烤夹肉快餐,也许该音译为“塔粑粑”更合适些,但不知怎地,一想起那些边转动羊肉“陀螺”操刀削肉、边乐呵呵冲客人叫卖的土耳其男子,脑海中便活脱脱地冒出“他爸爸”一词来。
十几年过去了,许多在外经历的东西慢慢在脑海中消逝,但我对土耳其的“他爸爸”仍然记忆犹新。之所以难忘,一是这东西听着挺亲切、容易记,二是看上去既具观赏性又新鲜卫生,三是吃起来够方便、荤素搭配营养全。你想啊,在陌生的异国他乡遇到“故知”,有人冲着你连声叫喊“他爸爸”,你能不激动?能不上前一探究竟?这一看不打紧,眼瞅着鲜红的羊肉被烤得浓香四逸,接着被一片片旋切下来,夹在刚出炉的面包中,再配上五颜六色的蔬菜调料递到你面前,你口中的馋虫不被逗出来才怪!如今,在上海的街头巷角或地铁站口,偶尔也能见到类似的烤肉夹馍,但卫生状况和食品内涵与土耳其的“他爸爸”不可同日而语。
就饮食文化来说,咱泱泱中华有多少引以为傲的好东西呀!但是走过的地方越多,我心中反倒越少了些底气。2008年,中国超过德国,跃上世界出口国的头把交椅,但出口到海外的不少商品,往往因为做工差、窝里斗,落下了质次价贱的印象,甚至发生往婴儿奶粉和宠物食品中掺入有毒配料的骇人听闻的事件,且屡禁不止,弄得中国食品在海外市场名声狼藉,被拒而远之,实在让人扼腕长叹。至于开在海外的中餐馆,虽然大多雕梁画栋、外表堂皇,但菜品与服务却很难让人恭维。原因何在?兴许要怪咱中国人太过精明算计的缘故吧——那里的菜卖得实在太贵,名称太复杂,服务也难以到位。结果,弄得那些“鬼佬”(广东话对外国人的叫法)一进中餐馆,只知道点“鬼佬肉”(咕咾肉)吃。我曾在汉堡的一家中餐馆回请德方朋友,仅点了几样极普通的菜,可上得那个慢呀,口感那个差呀,算起来那个贵呀,害得我只尝试了那么一回,想想还是“他爸爸”来得爽!如今身为教师,有时我也会向学生们提及这样的“案例”,无非是想说明,中国人要想真正受世人尊敬,中国产品要想真正享誉全球,品质、诚信和责任,不可或缺!而要做到这一切,何不学学“他爸爸”的做法,认认真真、快快乐乐地从当下每件事——譬如课堂规范、学识拓展、待人接物的点点滴滴做起呢?
(2008年12月20日33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