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那心香一瓣
□ 王祖荣
春去秋来。当阵阵秋风吹黄满山的树叶,那渐行渐远的往日记忆宛若风铃在我心中摇曳,并开始撩拨我的心弦……
毕业那年,也是一个初夏的光景,我懵懵懂懂地开始了在《上海金融学报》做编辑的生涯。坚守着毕业时老师“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的赠言,在一派兴奋之中,穿梭于文字、数字和公式之间,终日字斟句酌地揣摩作者的用意,作者观点和我不谋而合的我就拍手称快,作者的观点和我相左的则不屑一顾。现在看来,这种“以己喜则喜,以己悲则悲”的评判标准是多么稚嫩的表现啊!
记得那是一个新雨的早晨,我在审阅完别人的手稿之后,信手翻阅错落地堆在办公桌上的一叠报纸,不经意间,那《上海金专报》的报头印入眼帘,再读,其中的文字凝练精到,版面适时简约,构图巧妙合理,我不禁认真地研读其中的内容了。而阅后,我更有清风拂面、淡然如菊之感,是那么的亲切自然。
基于都是编辑的缘故吧,抑或更是出于好奇,我走进位于办公楼另一端的宣传部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橱柜的书刊,办公桌两两相对,显得有些拥挤,这和我看报纸时所想象的编辑部着实有些距离。和编辑们一番交流之后,我开始懂得,热爱和认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无论报纸还是杂志,表达的都是人们关于人类进步的思考或追求进步的行动,传递的是一种精神。
在那时候的栏目中,我最喜欢的要算是“心香一瓣”。人生世事百态,生活斑斓多彩。这个栏目中,作者自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勇气和自信。我欣赏有些作者“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那份卓尔不群的洒脱,我更赞叹那些经历岁月凋零的人们的从容与坚贞,因为他们告诉我,只要你心里充满了阳光,所有流汗淌泪的日子也会灿烂生花,种种苦涩就会化为唇边云淡风清的一丝微笑。抱着一份虔诚美好的信念,守着一颗恬淡的心境,才能在百花萧瑟的季节,依然拈花而笑!我品味着作者关于工作的思考和求索,关于爱情的坚贞与彷徨,关于人生的荣辱与得失,如此等等。
而那一时期,我也有许多人生的思考,却终于没有留下自己的感言,徒留许多的遗憾。编辑人生的经历是短暂的,也是值得回味的。而从原来的文字工作突变成为一群学生干部的头领,我更淹没于具体的事务之中,纠缠在举办各种学生活动和召开各种学生干部会议之上,而我和《上海金专报》之间只剩下偶尔写一点报道的关系了。岁月终会留下足迹,我感慨于编者的大度,欣赏杂文作者看问题的敏锐视角和论理的犀利语言,校报带给我的是无尽的思考。秋日清晨的微露,总是悄然而至却又在阳光的普照下消逝,然微露虽小,却总能体现太阳的力量。我终于感受到这些文章的力量了。于是我也写了《学法还需从己始》等几篇杂感,我想那就算是我对以前没有投稿的一种补偿吧。
后来,校报的编者易人,名称也从《金专报》变成了《金院报》,而唯一不变的是校报关注学校的发展还在,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心声还在,最典型的表现——刊载师生撰写的诗作没有中断。诗以言志。有的叹光阴流短,有的伤儿女情长,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婉约绵长,展现的都是多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我更要说,独回望旧事前尘,一幕幕,一件件,往事如昨。勿惆怅,青春不再,从头来,再书华彩!
岁月的流淌足以抹去许多事和许多人的记忆,而我们的那份报纸却将我们尘封的记忆逐渐地清晰起来。我们应该感谢那些逝去的韶光,许多人为了梦想聚进来又散出去,如此往复,延续着我们学校的荣光。现在,依然是这份报纸在穿越万水千山,传递校友对学校的美好祝愿、对逝去的青春的眷恋。我感到这份情可以使我们的学校在时光更替和岁月轮回中永葆生机和活力,而我们的这份报纸更可以将学校和校友的真情连接起来,任时间无限地延长。
夜阑静,月水清幽。我在听风吟唱,一首熟悉的歌未央……
(2007年10月20日30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