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滚滚谋发展
□ 朱晓霄
每天下班,看着学校的车队浩浩荡荡,车辙尘埃滚滚,车上满载教工,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学校最早服役的两辆校车——绿色的“常州”和红褐色的“骏马”,“骏马”车上永远坐着那位乐呵呵的汤顺宝同志,大家称他“汤包”。1984年夏天,学校从昆山路迁址民星路校区,学校“想教师所想,急职工所急”,首先解决了教职员工的通勤车问题。学校组建了车队,招聘了一批驾驶技术娴熟的司机,有张晋文、张兆红等,他们不仅能够驾驶汽车,还能修理汽车,我们经常看见司机们躺在汽车下排除故障的场景。学校还培养了几位年轻力壮的司机,有今天车队的“老大”沈惠民同志、保卫处的钱之煜等。
校车西区的起点站设在华山路小学内,司机都有每天早早上车、检查车辆安全的好习惯,似乎他们从不生病,天天做到安全准时地接送教职员工上下班,真是认真负责、难能可贵的一个群体。那时的校车上不仅坐着普通职工,还有各位校级领导,大家在校车上谈笑风生、亲如一家。校车上有相对固定的座位,如:姚叠叁老师喜欢坐在大巴士最后一排右边角落,所谓“与世无争”;施莉琳老师专坐最后一排正中的座位,因为腿脚可以伸直,另外,此位还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宝座;最后一排还经常有洪永成老师、胡中柱老师参加到唇枪舌剑的“论坛”之中;校车上还有一群青年职工聚集在一起,像“小麻雀”那样叽叽喳喳吵闹不停,如今他们有的当了父亲,有的远渡重洋,不再大声喧哗了;司机旁的“副驾驶”座位可不是随便可以坐着打瞌睡的,因为有着指挥交通的义务,笔者本人曾在那里坐了近十年。校车上住得最远的是张良观同志,家住闵行的张老师清晨4点半就要出门,晚上到家也近19点了。住得远的同志往往不会迟到,离校车站点近的职工却常掐着点上车,爱迟到的总是那几张面孔,在马路中央拦截校车,险象环生。校车下班的路线和时间,经过了多次研究调整,体现了校领导对群众的关心和爱护,记得曾经实行过“一校两制”的发车时间,路远的职工提早15分钟发车。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因路近的员工感觉“不爽”而重新统一了发车时间。
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我校职工坚持上班。记得有一天早晨,校车在途经人民大道福州路口时,被一伙不法之徒围追堵截,司机汤顺宝被迫停车。几个面目狰狞的流氓,手持大力钳,三下两下就把我们的“骏马”车轮胎卸下,并试图推翻我们的校车,情况万分危急,职工纷纷下了校车。这时我看见,汤师傅眼中噙满了泪水,我想,这是痛心的泪水,摆脱了十年动乱的人们,好不容易盼来了改革开放的好日子,谁又忍心看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被破坏!
2001年学校迁到浦东,两辆校车再也不能满足职工的需求,记得为了增加一辆校车,为了当时仅十个职工的请求,校党委专门开会讨论了此项议题,最后决定破例增设一辆通往龙阳路地铁站的校车,这辆班车在短短几年中,从小巴过渡到中巴,而今的大巴都经常客满,甚至容纳不下。今天,浦东和浦西校车运行已超过十辆之多,路线还在不断更新扩大。随着地铁网络的不断延伸,每天我在校车上逗留的时间,已从当年的来回两小时缩短至二十分钟,每次只要十分钟,便可搭载现代化的快速便捷的轨道交通,优哉游哉地回家了。
(2009年2月28日33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