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它是社会思想道德的基础和支柱,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最一般的道德关系。社会公德主要包括公共场所道德、公共卫生道德、公共交往道德和公共生活道德等。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一)公共场所道德
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保持相对稳定与和谐不可缺少的因素。为了保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维护人们的正常生活,人们在公共场所活动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这就是公共秩序。它包括社会生产工作秩序、学生秩序和生活娱乐休息秩序等等。遵守公共秩序这一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自觉遵守各公共场所的行为准则。例如:乘车坐船应当排队;在公共场所不得滋事捣乱、打架斗殴;在公共汽车上要主动为老弱妇孺让座等等。
爱护公共财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共财物是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创造和共同占有的社会财富,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物质基础。一个人对公共财物采取什么态度,实质上反映了这个人道德水准的高低。现实生活中公共场所的设施,例如剧院的座位、音响设备,公园的花木、凉亭,街道旁的交通设施、电话亭等等,都是保证公共生活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的公共财产,为全体人民所有,必须珍惜和爱护,绝不允许损坏、盗窃、霸占、浪费、贪污公共财物的现象发生。
(二)公共卫生道德
公共卫生道德,是指为了保护公共场所的洁净、舒适,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公共卫生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保持环境的整洁与舒适。在保持公共场所环境整洁方面,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丢果皮杂物,不能随地大小便;在保持公共场所舒适方面,不能污染环境,不能随意砍伐树木,不能损坏花木。
(三)公共交往道德
公共交往道德,是指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的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公共交往道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彼此尊重,互谦互让。二是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三是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四是敢于斗争,见义勇为。
(四)公共生活道德
公共生活道德,是在其狭义的意义上使用的,是指在特定的公共生活中,每个社会公民都应当遵守的最简单的行为规定。公共生活道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移风易俗,新事新办。二是仪表大方,行为文明。
二、社会公德的功能与特征
(一)社会公德的功能
1.认识功能。
社会公德的认识功能主要是通过公德意识和公德判断来实现的,其目的是提高社会成员遵守社会公共道德的自觉性。例如罗盛教奋不顾身地跳入冰河抢救朝鲜儿童;董存瑞在冲锋号中点燃了手中的炸药包;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带头冲进洪峰,察看灾情,抢救乡亲。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
2.调节功能。
社会公德通过道德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行动,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唤起人们的道德责任感。社会公德是以“应该不应该”来调节人们的行为,表现为对人们的行为劝阻和示范的统一。例如在电影院、图书馆、医院等公共场所应该保持安静,否则就会受到谴责和批评;在车站、码头、公园等地方,应该礼貌待人,保持这些场合的正常秩序和公共卫生。
3.教育功能。
社会公德通过舆论、习惯,特别是良心,教育人们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品质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它是在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调整中实现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从为他人排忧解难、送温暖工程等实践中培养助人为乐的品德,提高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从身边的英雄人物见义勇为、舍生忘死的行为中,树立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也可以从一些社会成员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不道德行为中受到反面教育。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特征
1.共同遵守。
共同遵守是由社会公德的全民性决定的、引发的。共同遵守,是指全社会的所有成员,无论其阶级、职业、年龄、性别如何,只要是在公共场所,或者在公众场所里与他人发生个人之间的交往,就要遵守相应的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使个人的社会交往得以正常发生的最起码的、最简单的道德行为准则。这种社会公德的公共性,是其他道德所不具备的,所以说,共同遵守是社会公德的最突出的特征。
2.简明易行。
简明,是说社会公德无论是从内容或是要求来说,都比较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即使是文盲,也能较准确地认识社会公德的内容,了解自己为遵循这种社会公德所应采取的相应行为。易行,是指这种道德实践没有多大的难度,只要愿意去做,无论大人小孩都较容易做到。
社会公德的简明易行,是由社会公德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范围所决定的。既然社会公德是全社会成员都需共同遵守的,因而,只有简明,才有可能被所有的社会成员,包括文盲所理解;同时,也只有易行,才有可能被全社会的每个成员所接受、所遵循。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公德在道德层次上,处于最低的位置。
3.相对稳定。
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的继承性。社会公德的某些内容,即使经过了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仍旧被保留下来。例如:“不偷盗”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几千年来,人们都将它作为社会公德中的一条共同成果。又如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以礼相待,要信守承诺,做到言而有信,以诚待人;在公共场合中要文明礼貌、相互谦让等社会公德的内容,无论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是为人们所应该共同遵守的。
4.民族差异。
民族差异,是指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在社会公德的内容中表现出来的差别。就世界范围来说,这种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如某些西方国家中,在公共场合见到女性,男性常会吻其手,并说些恭维对方美丽之类的话,这在那些国家被认为是文明之举,具有文化修养的表现。而这种现象在亚洲国家,则可能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轻浮的行为。又如在一些穆斯林国家中,妇女在公共场合必须戴上面纱,否则被认为是不讲公德,而在其他国家和民族,则不以为然。
5.国际趋同。
社会公德在空间的横向比较中,除了具有民族差异的一面之外,还具有国际趋同的一面。如无论哪一地区和国家的航班,对乘客都有彼此十分相似的规定;观看电影或其他演出时不准喧闹;受到别人的帮助时,应向对方表示谢意等等。这些简单的、起码的生活规则,各国都是基本相同的。
社会公德的国际趋同,一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使各国在社会生活中的相同点越来越多,实施道德准则的手段和途径也就越来越接近;二是由于世界上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增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各国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逐渐形成国际交往中的某些“国际惯例”。可以肯定,社会物质条件越是向前发展,国际交往就越是增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公德的国际趋同,是人类文明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继承和积累的结果。
(1996年10月 刊载于《共产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