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英雄杨贵
伟大的事件,产生伟大的精神,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事件可以模糊,但事件所体现的精神将熠熠生辉,永远不会磨灭,在人的记忆和感情世界里,事件可能淡化,但精神的力量永存,总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就是这样。
和这条渠及这种精神紧密相连的人就是老英雄杨贵。
参观红旗渠,感受红旗渠精神,使我们每个人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和强烈的冲击。就在当年任县委书记的杨贵走在引漳入林队伍前列的珍贵的历史照片前,一个问题突然地产生了:在那个年代,那样的条件下,带领全县人民历时10年修成了被人们誉为“水长城”、“人造天河”的红旗渠的领头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专程去北京拜访了这位当年叱咤林县,当了二十多年的林县县委书记的老英雄杨贵。一见杨贵,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身材高大魁梧,满头银发,正因为有了这满头银发,显得老人很飘逸,据说他的头发从二十几岁时就开始变白了。杨贵老人精神矍铄,满面红光,身体非常硬朗,给人以和蔼可亲、实在、谦逊之感。
老英雄杨贵今年75岁高龄,个头1.85米,除了听力稍差一些外,全然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身体结实,谈笑风生。
一间普通的客厅,四周摆放着装饰淡雅的布沙发,正中是一条长长的咖啡色木茶几,虽然北京正值深秋稍有些清冷,但窗台上那盆火红的杜鹃花和绿色植物都为简朴的客厅增添了热热的生气。
听了我们在国庆节长假期间,杨春光书记亲自带领四套班子领导、市直部门和县区党政一把手到林州考察红旗渠,学习红旗渠精神,老英雄杨贵很是振奋。尤其是他听了石嘴山现今社会经济发展遇到的矛盾、困难和我们的工作思路打算,看了我带去的全市开展学习红旗渠精神,加快石嘴山发展的光盘、报刊、信息资料后,深有感触地说:“看来,你们是在真学习红旗渠精神,真想干点大事啊。”
杨贵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经历和修建红旗渠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1928年5月28日,杨贵出生在河南省汲县罗圈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3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从此便和母亲靠两亩荒地度日。8岁那年,母亲以每年两斗玉米做学费,连续供他上了5年私塾。14岁那年他参加了抗日斗争,15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和区农民抗日救国会副主席,1945年调淇县任区长和区委书记。
解放后,他一度从事党的宣传工作。1952年12月,杨贵由汤阴县委宣传部部长调任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1953年5月正式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时年杨贵才25岁。这一干就是20年。就因为修了红旗渠,杨贵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迫害,曾一度被调离林县,到洛阳地委任职。1972年在周总理的提议下,中央决定,杨贵担任河南省常委兼安阳地委书记及林县县委第一书记。1973年当选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同年3月任公安部副部长,1979年3月调五机部工作,1982年12月调农业部工作,担任国务院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
杨贵现虽住在北京,经常想念林州,想念同他一起战太行、修建红旗渠的那些农民朋友们,现在一有机会,他每年都要回林州看一看。杨贵对宁夏很熟悉,就在他担任国务院“三西办”副主任期间,曾三次来宁夏西海固地区考察指导工作,遗憾的是每次来宁夏都是去了南部,没有机会到北部的石嘴山。对石嘴山的情况多少也了解一些,但毕竟没有亲身感受过。
当我再一次邀请他来石嘴山给我们的干部群众讲当年建设红旗渠的故事和感受时,老人愉快地答应了。“无论怎样,也要到石嘴山和同志们见见面。”
谈话间,杨贵取出《中华儿女》杂志2003年1—7期连载的《红旗渠之谜与杨贵的磨难人生》的专访原文给我们看。这篇专访,洋洋洒洒几万字,全面介绍了杨贵老人传奇式的英雄历程。他出身贫寒,从小吃过苦,早年参加革命并迅速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重新改造林县山河,修建红旗渠使他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成为林县人民心目中的好书记,他调任北京工作后,又经历“文化大革命”的磨难,后又平反昭雪还他清白。从各个侧面全面讲述了老英雄杨贵的人生经历、内心矛盾和感情世界。
辞别杨贵老人已是晚上10点钟了,老人坚持要送我们到公路上,看着我们上车才离去。看着他离去的身影,仿佛使人感到那高大的身躯里折射出的是红旗渠的灵动,以及红旗渠精神不屈的血脉。
(2004年9月 刊载于《石嘴山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