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武后初当政时因上《大周受命颂》而授官,始任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因直言敢谏,屡次上书批评朝政,一度获罪下狱。圣历元年(698年)辞官回乡,遭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时年仅41岁。子昂一生抱负宏大,且具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但终未得以施展,反而屡遭打击。《感遇》38首就集中表达了他对身世遭际的感愤,并以其“词烦意复”“慷慨幽郁”而为人们所称道。“兰若生春夏”是其中第二首。
诗的前四句写香兰和杜若。兰、若均为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可诗人并未从其色香上着笔,而着重渲染了其枝叶的郁郁葱葱之态,用“芊蔚何青青”来极赞其花叶的纷繁错落。紧接着诗人由茎及花,“朱蕤冒紫茎”,紫的茎刚直挺拔,红的花昂然向上,中间贯一“冒”字,使花和茎联结一起,更加突现了花的超绝和兰、若的整体身姿,花叶相映,十分雅致。尽管兰、若清秀幽雅,风采照人,但却是“幽独空林色”,超绝群芳而生于幽林之中,并不像牡丹那样浓妆艳抹,富丽堂皇;也不同于菊花那般昂首怒放,自命清高。而是独具风姿,不与世俗同流。诗人以群芳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幽雅,比喻自己才华卓绝而见弃,报国无门的遭际,其寓意是十分明显的。
后四句诗人笔锋突转,由赞赏其花叶的秀丽而感其芬芳之零落了。随着日月的推移,夏之将去,白日在不知不觉之中变短了,随之而来的是秋风乍起,寒而不冽,用“迟迟”“袅袅”两个叠词来形容这种微弱的气候变异,十分传神逼真。最后一句点题,“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草木的“一岁一枯荣”,这本是自然的规律,可诗人却借以象征自己的遭遇,枯衰是因秋风摧残所致,倘若没有秋风,那兰、若的芳香岂不永留人间,飘香万里,哪还会有“芳意竟何成”的感叹呢?正是这秋风,才使得“草木摇落而变衰”,摧残了美,践踏了善。“竟何成”三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情绪,可见诗人的感叹之深。
这首诗通篇着墨于物,实为寓己。全诗极力描写兰、若由欣欣向荣到摇落无成的一喜一忧,借以表达诗人政治失意,不能及时有为的苦闷心情,尤其是诗人以兰、若的空绝群芳来比喻自己才华出众,情怀高洁,更加反衬了失意无为的感叹,一切都像秀美幽独的兰、若,被瑟瑟秋风摧残了,留给人们的只有无限的深思。该诗通篇比兴,先扬后抑,形象鲜明。以兰、若的枯荣,悲叹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其手法上承魏晋,托物感怀,内容充实而清新,和初唐诗坛“采丽竞繁,寄兴都绝”之作形成了鲜明对照,难怪韩愈称赞说:“国朝成文章,子昂始高蹈”。这首诗是其最好的注脚。`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1985年10月 刊载于《宁夏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