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吕型伟校长岁月留香

吕型伟校长岁月留香

时间:2023-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我记忆,缉槼中学的学生,几乎遍及上海。据说因为校长吕型伟和其他负责人去校外开会不在家。高中部学生发现后心有不平,对食堂有意见,尤其高三毕业班一些外向型学生,仗着即将告别缉槼中学,走向高等学府,因而发泄心中不满。放映前,吕校长作了时间不长但很精炼、实事求是的讲话。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吕型伟校长已辞世多年,我始终记着他对我个人的关怀。吕校长对我这个反革命之子一视同仁。

吕型伟校长岁月留香

回忆近60年前市东中学校长、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的一件往事,觉得深有意味。

共和国成立之初的1951年,我们虹镇小学毕业班13位同学报考缉槼中学,即现今市东中学,我和两位同学被录取。从虹镇到荆州路,步行快也要三刻钟,午餐便成了问题。我是回族人,况且家庭经济拮据,只能带饭。好在那时初中课本量不多,书包里揣上一只铝制饭盒,并不感到沉重。到校后,把饭盒放在指定的地方,由食堂免费代蒸,很方便。

解放初,首次院校调整教改之前,被列为市重点的缉槼中学,师资雄厚,是与格致中学、上海中学等并驾齐驱的名校,在沪东地区很有影响。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叫潘达夫,据说做过陶行知的秘书;初中一位物理老师是剑桥留学生;高中体育老师刘荷生是上海著名篮球裁判,经常应邀到市里吹哨亮相……缉槼中学老师大多端庄礼仪,具有绅士风度。特别是着装,男士西装革履或落地长衫;女士不是旗袍便是西式衣裙。他们很多人住在“上只角”,讲究吃穿。放学下班后,三五成群,相互挽臂,在车辆不多的马路上一字排开,笃悠悠地向提篮桥电车站走去,是惠民路上的一道风景。

据我记忆,缉槼中学的学生,几乎遍及上海。许多学生的家长是职员或工商业资本家或文教界人士,家庭经济比较宽裕。路远的学生甚至备有自行车,基本上都在校办食堂搭伙。午餐铃响,走进食堂“饭来张口”,四菜一汤三荤一素,上白粳米饭敞开肚皮吃。比起带饭盒的穷学生,幸福优越多了。

有一学期临近期终考试的一天,开饭前,不知从哪个教室发端,突然传出抗美援朝歌曲《当祖国需要的时候》的齐唱,音律铿锵激昂,且伴随着拍台子跺脚和筷子敲击搪瓷碗的节拍。令人奇怪的是,仔细一听,歌词变了!

歌的原词用国语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马上拿起枪,冲过鸭绿江,卫国保家乡。美国强盗太猖狂,侵略台湾打朝鲜……”而耳边传来的却是上海方言:“当肚皮饿的时候,我们马上拿起筷,冲进厨房间,小菜端出来。今天吃的啥格菜,青菜豆腐烧咸菜……”我们听了好笑,高年级学生真会捣蛋,胆子也够大的。

次日,开饭前歌声又起,许多教室呼应,此起彼伏。改词的歌传播极快,比老师授教效果还佳。唯独刚进校的初一各班,因年幼胆小没有动静外,初二也有班级跟进凑热闹。不伦不类的歌声终于惊动了几位班主任,他们在教室门口一站,歌声戛然而止,可他们背转身一走,歌又响起声音更亮。面对突发态势,老师们只能听之闻之不再理会。据说因为校长吕型伟和其他负责人去校外开会不在家。老师们可能以为,等午饭开过,唱歌的现象自然会烟消云散。

事后我才听说,引发唱歌的原因是教职人员另在小食堂就餐,教师菜肴质量好,与学生有别。高中部学生发现后心有不平,对食堂有意见,尤其高三毕业班一些外向型学生,仗着即将告别缉槼中学,走向高等学府,因而发泄心中不满。

胆怯的同学则议论,校长回来知道后,大家没好果子吃。校方即便不惩罚人,校长也要发一通脾气,对带头的,班主任在成绩报告单上肯定会记一笔。

果然,课间休息的时候,校园里出现了个头不高、头发稀疏泛黄、穿着一身蓝色列宁装、足下一双布鞋的吕校长身影。只见他走进高年级学生中间,故意歪着头,似有倾听状与大家交谈。人群里偶尔传出笑声。上午四节课间休息,他都现身在学生成堆的草坪、广场和操场上……第二天,学校恢复了平静。

过了些日子,布告栏通知,在临时新建的大礼堂,为学生放映两部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和《顿巴斯矿工》。放映前,吕校长作了时间不长但很精炼、实事求是的讲话。大意是新中国刚刚建立,接着是抗美援朝,国家困难很多。但我们应相信新中国前途光明。他指着屋顶说,过去缉槼中学没有开全校大会的条件,现在大礼堂虽然是毛竹骨架、芦席顶棚,但不久我们会造一座正规礼堂。他希望同学们学好知识,将来做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他特别强调,同学们看看电影,就会知道,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他还承诺帮助食堂改进工作。他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讲话,令同学们折服。而对“风波”则未作追究,更不说动用行政校规去处罚谁。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吕型伟校长已辞世多年,我始终记着他对我个人的关怀。1952年,因父亲是国民党军官,以反革命罪判刑改造(1975年特赦),对我的学业冲击很大,当时我领着助学金,勉强念完初三,然后,我求助吕校长找工作。吕校长对我这个反革命之子一视同仁。他说:“你不足16岁,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允须招童工。等等吧,我会关心的。”1954年秋,我接到母校通知,由华东纺织管理局分配进上棉十五厂当办事员,工作生活有了着落。

2011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