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真路上别样情——来自上海市回民公墓的报告
回、维吾尔等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若有人去世,称作“归真”。意即一个穆斯林的亡故是“回归真主”。“归真”者,按伊斯兰教习俗实行土葬、速葬、简葬。遗体不用棺木,用白布包裹直接放入土中埋葬,以“入土为安”。葬期不得超过三天,越快越好,葬礼简朴,且贫富一致,不分贵贱。殡礼前必须为亡人净身,在殡礼时站“者那则”,举行一种伊斯兰教特有的丧葬礼仪。上海市回民公墓是政府为尊重上述少数民族土葬习俗而划地拨款建造的。它座落在被誉为上海西大门后花园的青浦徐泾。这些年来回民公墓以它的规范化服务,以它的园林化环境,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交口称赞,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一
“文革”时期上海的回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归真,一概强迫火化,极大伤害了少数民族感情。“四人帮”被押上历史审判台后,根据国家民委、民政部的文件精神,市府决定1979年4月1日起恢复对回族等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实行土葬,选址卫家角一块原空军基地。消息不胫而走,穆斯林额手庆贺。穆斯林视“奔土如奔金”,3月29、30日两天,就有两家把亡人由市区送来打坟下葬。至今,在这90余亩土地上,已有6200多位各族穆斯林安然长眠。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必须一丝不苟。经有关方面协调决定,1986年起,回民公墓归属上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作为一家直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与此同时,市府拨专款70余万元,为回民公墓建起伊斯兰风格的殡仪大厅,以及办公室、卖品部、沐浴间、食堂、宿舍、接待室和千余米长的围墙。
我去任职接管伊始,走进墓地,但见蒿草丛生,道路泥泞,杂乱无章,其荒芜与乱坟岗无异。四座军用飞机掩体犹似四座小丘,丘畔水塘连连,大片土地无法规范埋葬。最令人沮丧的是挖地尺余,如同堤岸管涌,冒水积水,面对亡人下葬,亲属跺脚叫苦不迭,难忍难舍。
响应邓小平同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号召,依靠市民委的指导,公墓各族员工于1989年在人力、物力、财力匮乏的情况下,自力更生着手墓地大变样改造。数千立方泥土堆积的掩体,硬是“愚公移山”,用人工肩扛担挑,削为平地,填埋水塘,清除热处理厂散乱堆放的钢铁铸件3000余吨。顿时墓区豁然开朗,一马平川,面貌为之一变。
1991年开始排水系统建设,又是用人工挖掉25公分厚的水泥飞机跑道2000多平方米,不出一年,700多米联网下水道竣工。从此,消除了坟坑冒水积水的忧患。对此,穆斯林群众心情舒畅地夸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路面又铺筑中央大道、母子道,纵横交错,成行成线。从此,下葬走坟踩上了既平坦又干净的道路,阴天下雨,鞋不粘泥。道路两旁当年种植的高1.2米的松柏、龙柏、桧柏,如今窜天高伫,相依相偎,形成一道道绿色屏障,煞是好看。中央大道筑有伊斯兰风格的过街亭,供人们歇脚;紫藤架上藤缠叶绕。一进墓地,太湖石假山背后,但见小花园曲径迂回,水池碧波,小桥穿心,垂柳婀娜,雪松伞遮,棕榈成行,玉兰婷婷,木本花卉四季竞开。放眼远眺,墓地一派绿郁葱葱,一扫往日凄凉可怖令人生畏的凄景,变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
广大穆斯林群众由衷感叹:“党的民族政策好,公墓一年变个样。亡人活着时住新房,归真又进天堂。亡人安心,我们放心。”外省市来沪参观交流或送葬的穆斯林说:“上海就是上海,公墓也是一流的。”
二
公墓硬件改善日新月异变化,服务质量也紧紧跟上。在市民委领导下,公墓管理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在料理亡人全过程中,接、洗、站、埋直到做墓树碑,严格按回族风俗和伊斯兰教礼仪操办,并尊重丧家自觉的改革意愿。
公墓职工把为少数民族殡葬服务,看作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个具体环节。自觉抵制社会不良倾向影响,不收受馈赠更不索取小费,这在公墓已蔚然成风,毋须领导时时刻刻盯着。拾金不昧好人好事则不断出现,职工拾到下葬走坟者遗失的手表、亡人手上戒指、耳上金环,件件“完璧归赵”。
一名回族女企业家为老人送葬,悲痛忙乱中不慎将500元现金遗忘在登记室办公桌上,工作人员待她从墓地出来把钱递到她手上时,她才悟到丢失。闸北区一个回民因事单出外行,不幸车祸身亡,从医院接到公墓保存,等待事故结论。时隔半月下葬为他净身时,工作人员发现在他裤后袋上有500元不记名不挂失有奖储蓄单,交领导通知家属认领。其妻感动地说:“我根本不知道他有这笔钱,太感谢你们了。回民公墓同志实在好。”
近十年来,配合公、检、法处理多起敏感的与大案要案有关的丧葬事宜,既有利于办案又为社会稳定、贯彻民族政策尽到责任。
每年开斋节,来自各区县成千上万群众前来走公坟。公墓彩旗飘扬,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并安排好公交车辆、供应饭菜点心茶水和伊斯兰工艺品、宣传品,请少数民族医务人员现场护理,公安人员指挥交通维护治安,阿訇通过有线广播诵经。秩序井然,群众满意,领导放心,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群众过了一个欢乐的节日,殊不知公墓职工节日前后工作量猛增,忙得不亦乐乎。然而他们却有一种其他行业无法享受到的欢愉和自豪。因为,前来公墓的穆斯林见到公墓职工都道一声“赛俩姆”,对他们表示感激和钦佩,情长谊深难以言表。
公墓竭诚为群众提供方便,人员轮休,业务不停,节假日照样有一套班子服务,公墓实行电话报丧登记,大大方便路远近新区居民。公墓职工态度诚恳,服务热忱,对丧家体贴入微已是有口皆碑。许多丧主体会颇深地说:“到公墓办事就像在家里那么随和,那么融洽和谐。”参加葬礼的汉族同胞也说:“回族人葬礼庄重肃穆而且俭朴。这里的工作人员热情周到,丧家悲痛再大,受到这样热情的接待,悲痛和忧愁也消去了一半。”
三
近两年,上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宏图大展,佳音频传。回民公墓根据自身能力,给贫困丧家一份关爱一份情,为精神文明建设添上一笔笔绚丽的色彩,被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称颂。
1992年10月,黄浦区76岁回民王淑义归真,她唯一亲人是年过不惑、双肢瘫痪的儿子温耀斌,为母亲下葬,他倾其所有只凑出百元。公墓职工知情后,当即自发捐款80元,但依然不足支付丧葬费。公墓办公室按有关规定收取穴位土地费外,其他费用一概免收。事后,公墓还破例上门退还了120元穴位费。四年后的春节前夕,身残心孝的孤寡人温耀斌,把市政府、市民委等领导前来慰问送的扶贫金,节省下500元托人带给公墓,为其父母修缮墓碑,公墓决定再次免费给予修葺。随后公墓负责人在黄浦区民族联领导陪同下,上门把500元还给他。温耀斌声泪俱下致谢。他的邻居感慨地说:“回民公墓也这样关心孤单残疾人,下了班来送钞票,我们做邻居的更有责任把他照顾好。”
何止一个温耀斌,帮困扶贫的事例举不胜举。回民中学学生曹汉长期卧病,不幸母亲先他辞世。当他病故时,其父如同雪上加霜;青年张军身患绝症归真,父母负债60000余元,一贫如洗;安徽寿保回族农民遭水灾,只身来沪打工,却被急症夺取生命;维吾尔族阿卜杜拉突然病亡,其妻拖儿带女无法为丈夫做墓树碑;回民周英明兄弟仨皆受极“左”冲击,三中全会后分别平反,都依靠劳改单位发放有限生活费度日,三个花甲之人还得赡养九旬老母,还有……近十年来,不下数十家这样那样分别得到不同程度的减免照顾,以及公墓职工捐款馈赠。
1993年,黄浦区民族联对此产生共鸣,支持公墓义举,拨款5000元组建“上海市土葬少数民族丧葬扶助基金”,携手做善事。
经济上扶贫解困毕竟是有限的,而道义上精神上的关爱则是无价的。闸北区80高龄回民汤斌,老伴与儿子不幸早已归真,老人与年近六旬的汉族儿媳相依为命。但他命运不济,犹似屋漏遭雨,在他病前,儿媳却一病瘫痪,卧床不起。老人临终向儿媳交待“口唤”,按回族习俗安葬卫家角回民公墓。媳尊公嘱,料理后事时,她委托里弄干部前往登记付款,一切拜托公墓料理。当天下午,公墓领导带头,九名穆斯林男职工和阿訇一起,冒着高温酷暑为老人净身,站“者那则”,护送遗体到墓地下葬培土开经,一直忙到三点半,大家才汗流浃背走出墓地。汤斌老人没有一人送葬,这在公墓绝无仅有。而公墓职工甘愿充当“孝子贤孙”,为他恭恭敬敬操办料理,真正体现了“千里回民是一家”的传统,确实做到有亲属与无亲属在场一个样,全心全意进行了一次特殊又特殊的葬礼。
对于殡葬工作的社会偏见依然固执。然而,公墓职工非但不自卑,却乐意从事;不但不怕脏累,而且奋发进取。哪怕天寒地冻、酷暑高温,哪怕阴雨连绵、停电缺水,他们执着不乱,克服困难,安排有序,定要做得丧家满意,感到宽慰。不少穆斯林连声用“赛瓦布”这句阿拉伯语致谢。有些前来送葬的学者教授、文化界人士惊奇地说,穆斯林葬礼给我们补了课堂上从未听过的课;有些送葬的官员老总、社会名流很佩服,说这里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精神文明的特殊窗口,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见识。
回民公墓变化之大有目共睹,令人叹服,令穆斯林称道。如今的回民公墓设施日趋完备,服务质量日臻地道周全。他们自力更生建起的700余平方米、二层楼面的清真饭店,接待各族宾客;卖品部丧葬用品应有尽有;他们破墙开店,参与营造的卫家角市场,车水马龙一派繁荣。如今的回民公墓更要浓笔重彩抒发的是,职工团结一致,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决心更上一层楼。
1997年9月,虽然我从上海市回民公墓管理所主任的岗位上退休了,我坚信,在改革开放阳光沐浴下,在市民委领导下,回民公墓紧跟上海前进的步伐,踏着时代的旋律勇往直前。他们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没有辜负上海土葬少数民族的期望,更不会辜负21世纪的召唤。
1998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